临城:坚持“四化建设”,打造美丽乡村

2020-11-2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薛城区临城街道牢固树立“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点面结合、示范引领、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发展思路,加快促进“环境生态化、经济创新化、文化繁荣化、人才提优化”,全面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以生态为序,扮靓绿水青山新村貌。坚持多举措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多渠道打通“ 清尘浊水”向“青山绿水”的转化路径,多形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环境生态化。一是强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按照“三个一”要求,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清理村内塘沟480吨,清理残垣断壁、“三堆五垛”797吨。推进西丁桥、绳桥、张桥村旱厕改造604户,建设西丁桥、张桥村农村公厕2处。高标准建设西丁桥、张桥村地埋式污水处理站及绳桥村氧化塘3处,实现农村污水治理全覆盖。二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民富村美、基础先行”的工作理念,聘请设计公司完成张桥村、绳桥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推动道路硬化升级,完成4.75公里道路硬化铺设项目、配套绿化面积2.35万平方米。完成金桂园健身广场、绳桥拾忆文化休闲广场连片项目建设,努力构建“生态美、村容美、生活美、乡风美”的乡村。三是着力聚焦河道清理。结合大水系、大绿化建设,全面实施水系治理、道路拓宽和绿化提升工程,完成“十字河”环城绿道建设。投资100余万元实施蟠龙河回灌河(张桥段)综合治理工程,打造景观道路及交通道路。同时,重拳治理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查处河道沿线、村庄内外黑作坊、污染企业,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区。

  以民生为本,跑出经济发展新速度。强化“经营村庄”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努力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村富裕并进的良好局面。一是以龙头引领带动强示范。转型升级果蔬种植、生态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成为扶贫产业园,年收益11.6万元。充分发挥合作社帮带作用,建立贫困户产业帮扶利益联结模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帮扶服务。利用上级财政扶贫资金帮助扶贫产业园做大做强,在园区新增蔬菜大棚4个,占地5.94亩,增加了蔬菜种植品种,扩大了养殖厂规模,增加了肉牛存栏量和出栏量,推动扶贫产业园三产联动、转型升级,发挥更大的脱贫带动作用。二是以完善就业助力保民生。通过专业合作社推进产业扶贫,为贫困群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贫困户可优先进入合作社进行劳务,工资按月结算,降低因产业种植而造成的风险,防止再次返贫。通过开展产业培训吸纳周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向的贫困户到园区进行产业技术培训,解决技术支撑扶智扶志问题。三是以精准研判增收促长远。抓好张桥商业街违建拆除和立面改造工作,建设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实行“租金+分红+工资”的收益模式,鼓励贫困户自愿以田亩入股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分红,每亩年租金700元,年底根据合作社盈利情况进行再次分红,切实保障贫困户的基本收入。

  以文明为轴,见证美丽乡村新蜕变。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一是让惠民工程“强”起来。在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丰富藏书3000余册,不断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地方文化产品,涵养心田、教化民风,富足广大群众的精神家园。按照“一村一品牌”的工作思路,把农村党建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相融合,为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夯实阵地基础。实施“一村一场戏 戏曲进乡村”送戏下乡工程,已在4个村完成演出活动10余场。二是让先进典型“活”起来。建立“三级联动”推选机制,扎实开展各类好人、家庭推荐评选活动,深入挖掘、选树、培育先进典型,通过“五好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户”等系列评选活动,掀起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三是让群众生活“暖”起来。构建“四+”志愿模式(志愿+支部、志愿+文化、志愿+驿站、志愿+扶贫),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累计开展形式丰富的文明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强与贫困户的供需对接,为困难儿童打造“希望小屋”3间,点亮孩子们的“微心愿”。

  以人才为根,激发乡村发展新动力。统筹谋划下好“三步棋”,实现人才提质优化,推动全社会各层次人才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一是下好“临雁归巢”棋。让本地人才“走回来”,激发本土人才“新活力”,吸引具备创业基础的人才回乡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电商和特色高效种养殖业,使乡村成为“双创”的热土,让人才回乡创业发展的信心更强、干劲更足。二是下好“城雁返乡”棋。打破“人往高处走”的惯例,引领城镇人才“下乡潮”,让乡村成为人才发展的热土,将大学毕业生纳入村级后备人才库进行动态管理,已有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6人,村级后备人才12人,流动人才回引7人。三是下好“群雁齐鸣”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奏响乡村人才“大合唱”,发挥村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村党组织带头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通过土地、资金、办公场所等入股合作社,集聚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农民和村集体增收的双赢格局。(通讯员 赵悦)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张达伟

责任编辑:刘学俊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