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编者按:
“十四五”以来,枣庄市金融系统以“强工兴产、转型突围”为主线,深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通过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为枣庄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连续三年贷款增速全省首位,到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突破200亿元,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金融与本地实体经济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为更好呈现五年来金融业发展的“枣庄答卷”,大众网枣庄站联合枣庄市金稳办、人民银行枣庄市分行、枣庄金融监管分局推出《回望“十四五”·数说新枣庄》金融专栏,深度解码金融“五篇大文章”赋能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众网记者 李丰硕 通讯员 姜山屾 枣庄报道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自2021年“十四五”规划开篇,至2025年这一关键收官节点,农发行枣庄市分行作为枣庄地区唯一的政策性银行,怀揣深厚家国情怀,以金融为笔,饱蘸政策性金融的“浓墨重彩”,于鲁南大地精心勾勒出一份耀眼的“数字答卷”。五年间,累计投放各类贷款超340亿元,贷款总额从2021年初的161亿元一路攀升,截至2025年7月末已跃至382亿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有力投入,搭配创新务实的举措,使其稳稳立身为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地方发展的“金融主力军”。
粮安天下,端稳“鲁南饭碗”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枣庄地处鲁南,四季分明,沃野千里,拥有粮食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不仅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任务,更是农发行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五年来,该行累计发放粮食贷款73亿元,助力企业收购粮油达120亿斤,市场份额连续五年稳定保持在65%以上,以“主渠道”的坚实力量,牢牢守护着“鲁南粮仓”。每至粮食收购季,农发行员工便冲锋在前:晨曦微露,他们已在粮站仔细核对收购清单;烈日高悬,他们奔波于田埂间,深入调研农户需求;夜幕深沉,办公室里他们仍在加急审批贷款,只为让农民的辛勤汗水能迅速转化为“放心钱”。
在夏粮贷款投放上,农发行不断跑出“加速度”:2021年首笔贷款于5月20日到账,2024年提前至5月8日,2025年再度提速,5月6日,1.2亿元资金便“秒达”收储企业。这一高效背后,是业务流程的持续优化创新。从传统的“企业等钱”转变为如今的“钱等企业”,审批模式从“层层审批”革新为“并联办理”,农发行以这场效率革命,筑牢了夏粮收购的“资金防线”。
面对粮食收储企业担保难题,农发行同样积极探索创新。推动信用保证基金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如今基金规模已达1.28亿元,实现对枣庄五区一市的“全覆盖”,成功带动市场化收购贷款占比突破 90%。峄城区粮食收储企业负责人感慨道:“以往找担保比找资金还困难,现在有了基金托底,贷款三天就能到账!”这一创新之举,切实为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
项目为王,撬动城乡巨变
从昔日“百年煤城”的工业旧貌,到如今“江北水乡”的生态新颜,农发行枣庄市分行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浇灌着枣庄的城市转型之路,为城乡发展画卷增添崭新色彩。
台儿庄古城的华丽蜕变,便是生动例证。早在古城重建初期,农发行便投入20多亿元,大力支持水系治理与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古城重现“城水相依”的独特神韵。“十四五”期间,又追加8亿元用于升级水街水巷与夜景光影,使得古城夜游项目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2025年“五一”假期,台儿庄古城接待游客高达79万人次,带动周边3000余名城乡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让古城周边的民宿、手作店生意兴隆,平均每户年增收超3万元。
在古城之外,更多项目正悄然改变着城乡格局。五年来,农发行累计审批中长期贷款383亿元,推动88个重点项目落地生根:薛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让15万村民喝上了安全放心的饮用水;滕州市棚改项目,助力2万户家庭告别“棚户区”,搬进新居;山亭区农村路网升级改造,大幅缩短农产品运输时间,较以往减少40%。如今,“有项目找农发行”已成为枣庄各级政府的共识,政策性金融的“杠杆效应”正持续释放强大能量。
绿色金融,碳票变钞票
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下,枣庄这座传统“煤城”正加速绿色转型,拥抱全新发展机遇。农发行枣庄市分行积极响应,创新实践,让“碳票”切实转化为“钞票”。
2023年,全国系统内首笔5000万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在枣庄成功落地,为某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改造注入强劲动力。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这笔贷款不仅利率较以往降低了15%,更重要的是盘活了我们的碳排放权。通过节能减排,企业年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借助碳交易,每年还能额外增收200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随着绿色项目库的持续扩容,枣庄的“黑色煤城”正逐步长出一座生机勃勃的“绿色银行”。目前,该行绿色贷款余额已达235亿元,广泛覆盖采煤塌陷地治理、渔光互补、国家储备林等多个绿色领域:峄城区的渔光互补项目,在2000亩采煤塌陷地上巧妙架设光伏板,年发电量可达1.2亿度,光伏板下的鱼塘还年产鲜鱼500吨;市中区的国家储备林项目,让1.5万亩荒山重披绿装,既有效发挥固碳作用,又为当地带来可观增收。这些绿色项目,正不断将枣庄的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价值”。
人才铁军,跑出 “农发速度”
一支业务精湛、能打硬仗的人才队伍,是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坚实保障。农发行枣庄市分行聚焦机制创新,全力锻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铁军,让“农发速度”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鲜明标识。
“业务营销攻坚队”与“信贷政策宣讲团” 堪称效率先锋。在2022年“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时期,他们深入全市50余家企业,积极宣讲金融政策,创新推出“容缺办理”机制,将设备更新改造专项贷款审批时间大幅压缩至7个工作日。当年,该行便成功投放各类资金94亿元,其中24亿元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更是有效撬动社会投资达240亿元,为枣庄的产业升级按下“快进键”。
青年突击队同样表现亮眼,以蓬勃的“青春力量”为地方发展添砖加瓦。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战场上,他们跑遍全市120个帮扶村,推动54亿元帮扶贷款精准落地,助力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4000余万元;在石榴产业升级进程中,青年队员们三年间推动10亿元贷款投向石榴种植基地与深加工项目,让枣庄的石榴汁、石榴酒等特色产品走进全国各大商超,带动1.2万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从夏粮收购的争分夺秒,到项目建设的高效推进;从绿色转型的创新破局,到乡村振兴的惠民实践,农发行枣庄市分行的“十四五”答卷,字里行间写满了“支农报国”的赤诚初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支金融队伍将继续秉持政策性金融担当,深耕枣庄这片沃土,播撒希望种子,为绘就更加绚丽的乡村振兴画卷、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而不懈奋斗。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回望“十四五”,枣庄市聚全市之力,在常住人口增长、留枣就业、人才引育等领域实现了显著突破。大众网记者通过数据盘点,勾勒出过去5年间枣庄推动“人口红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