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大众网记者 田甜 枣庄报道
9月26日,“匠心琢璀璨 巾帼绽芳华”2025年枣庄市首届巾帼工匠记者见面会举行。发布会上,威智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邢艳平、山东山亭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徐萍、青纺联(枣庄)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工人许琳、枣庄矿业集团付村煤业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郭莹这4位枣庄巾帼工匠代表与大家见面交流,分享她们立足岗位、攻坚克难、传承创新的奋斗故事。
据悉,为弘扬工匠精神,助力“强工兴产、转型突围”,大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女性劳动者大军,枣庄市妇联、市总工会面向全市从事生产岗位操作的一线女性高技能人才,联合开展了首届“枣庄巾帼工匠”培育工作。经过逐级推荐、初步审查、专家评议、实地考察与社会公示等环节,从化工、纺织、交通等多行业中,评选出10位技艺精湛、事迹突出的枣庄巾帼工匠。
新闻伴读
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
记者:邢艳平女士,我注意到,您在推动“双招双引”工作中,成功引进20余名海内外高端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么?
邢艳平:在“双招双引”工作中成功引进20余名海内外高端人才,这背后是多方协同发力的成果,我也积累了一些个人工作经验,很荣幸可以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
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精准对接。我通过参与管理会议、与技术骨干交流,精准定位人才缺口。例如公司布局一类创新药研发时,我与人资团队梳理出药理、药代等专业的人才画像,联动政府和专业机构全球搜寻。凭借企业发展规划与合作诚意,成功吸引3位顶尖人才,如今他们已成为研发核心力量,充分证明按需引才才能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善用政策为引才赋能。各级政府引才政策是宝贵资源,我密切关注政策动态,深入研究申报条件与细则。一方面为公司人才争取荣誉与资金,助力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33人次获得省级荣誉;另一方面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引才优势,优厚的保障与发展空间,极大增强了人才加入的意愿,同时降低企业引才成本。
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留住人才。针对海外人才,我们建立“一对一”服务专员机制,从工作适应到生活琐事全程跟进。例如,我们一位印度同事,来中国工作放心不下妻子和子女,所以计划带家属一起来。我们向有关部门咨询,结合引才政策,解决住房签证问题。在传统节日,还组织交流活动,让人才感受家的温暖,从而全身心投入工作。
未来,我会继续深耕“双招双引”,为枣庄引进更多优秀人才,助力地方发展。
记者2:徐萍女士您好!从您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您带领女职工实现了从“下岗职工”到“创业先锋” 的蜕变。这一过程一定是充满艰辛的,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您和团队一路前行?这种“工匠精神”在女性创业群体中又有着怎样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呢?
徐萍:带领女职工从下岗到创业成功的历程中,支撑我们一路前行的,是三重强大的精神力量。
首先是对花馍事业纯粹的热爱与执着。我们坚信这门传统手艺不仅承载着文化底蕴,更蕴含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市场潜力。这种热爱让我们在技术瓶颈、资金压力等困境前始终保持破局的决心,不断探索创新。其次,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我的行动指南。作为团队带头人,我深知肩上扛着员工的生计、客户的信任以及回馈社会的重任,这让我时刻保持清醒,确保创业方向不偏航。但最让我感动与感恩的,是团队迸发出的惊人力量。创业初期,从和面配比到花样设计,从天然色素调配到攻克食材变色难题,每一步都充满挑战。面对节日订单高峰期,姐妹们连续十多天每天只睡3、4个小时,在凌晨的操作间里累到趴在桌上小憩,却没有一人抱怨退缩。正是这种团结一心、迎难而上的国企精神,让我们的花馍从“试错品”变成了色香味俱全的匠心之作。
我认为,“工匠精神”在女性创业群体中意义非凡。它既是女性“柔性”力量的独特表达——凭借天生的细腻与共情力,我们能雕琢产品细节、优化服务体验;也是“韧性”品质的生动诠释——在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多重角色时,对创业目标的执着追求,让我们在压力中坚守初心。当柔性与韧性交织,不仅重塑了创业的价值内涵,更为“工匠精神”注入了温暖且坚韧的时代注脚。
记者:许琳女士,郝建秀小组作为纺织行业的标杆团队,连续70多年保持100%出勤率的同时还能不断突破生产指标、完成技术创新。在带领团队平衡“传承精神”与“创新突破”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带领组员化解这些挑战的?能否分享一两个具体事例?
许琳:作为郝建秀小组的第十任组长,2016年初团队整体迁至枣庄新建时,我们遭遇了平衡“传承精神”与“创新突破”的最大挑战。全新的生产环境、陌生的团队成员,他们对小组73年“火车头精神”缺乏深刻认知,且团队还肩负着“高、新、特”品种试纺和技术革新重任,如何实现精神传承与时代需求的统一,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此,我们从两方面发力化解。一方面,用行动践行“火车头精神”。落实“四访”传统,如长期关心帮助家庭负担沉重的刘师傅,第一时间探望生病组员及家属,同时以身作则承担脏活累活,让团队感受到温暖与引领,将光荣传统转化为共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面对智能化趋势,我带头学习提升,并在小组营造学习氛围,建立“金点子共享园地”“班组微讲堂”,坚持“一天四练兵”。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革新,优化的节电方案年节电230余万度、降本172万元,获行业“卓越能效奖”。
其中两件事印象深刻。一是寒冬夜班大雪封路,我抱病工作,丈夫在厂外苦候两小时。此时组员求助未完成交接,我坚持协助至深夜。家人的理解与组员的信任,正是支撑我们跨越难关的力量源泉。二是面对每月200余个新品种试纺压力,我们创新应用“练兵+竞赛”“培养+展示”模式,研究新设备工艺,承担首台细纱机试车任务,最终生产指标持续达标,质量稳居公司24个班组之首。未来,我会继续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既做“精神传承者”,更当“时代破风人”。
记者4:郭莹女士,我们了解到,您带头成立了巾帼创新工作室,致力于创新解决生产难题,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在创新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克服这些挑战的经验?作为一名90后的巾帼工匠,您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需要哪些品质?
郭莹:成立巾帼创新工作室,对我来说既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说到创新中的挑战,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打破思维的惯性和克服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在生产一线,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长期存在、大家习以为常的“老毛病”。例如对于选煤工艺而言经常出现跑粗情况,一直以为都是靠人工检查,大家都默认了这个状态。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敢于质疑这些“理所当然”的勇气。而想做成则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积累,特别对于选煤行业而言,往往需要机械、电气、洗选知识等多方面知识融合。我的实践经验有三点:一是全方位学习,向工人师傅学实操、向高校老师学理论、从书本打基础;二是不怕失败,从试错中复盘改进,让失败成为进步台阶;三是重视协作,博采众长,发挥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才智。
作为90后工匠,我认为需具备四种品质:开放思维,敢跳出习惯找新思路;精益求精,对每个细节较真;高效沟通,让团队劲往一处使;善于总结,把实践变成系统方法。如今的工匠要做复合型人才,我们90后有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优势,更该在平凡岗位钻研突破,创造不平凡的价值。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9月26日,“匠心琢璀璨 巾帼绽芳华”2025年枣庄市首届巾帼工匠记者见面会举行。发布会上,威智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邢艳平、山东山亭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徐萍、青纺联(枣庄)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工人许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