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大众网记者 田甜 枣庄报道
10月28日下午,枣庄市薛城区基本公共服务成效“民有文乐”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薛城区以第十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为主线,全年组织开展各类赛事展演90余场,圆满完成2025年女超联赛山东女足11场主场保障任务,全年累计开展各类体育活动超百场,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生动局面。

薛城区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文勇,区文旅局党组成员、区文旅中心主任翁军,区教体局党组成员、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秦秀,临城街道党工委委员田时光,新城街道党工委委员杨倩倩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谢文勇就2025年薛城区文体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聚焦民生,提质增效:“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文体事业蓬勃发展
综观全年,薛城区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文化体育事业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文化惠民浸润人心,传统现代交相辉映
本区致力于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暖”起来。
传统节庆绽放新彩。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重要节点,策划组织了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春节期间“万福迎春”送春联活动累计赠送春联福字8000余副;元宵节的猜灯谜、年画展、非遗展示等活动吸引近万名群众参与,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浓厚氛围。
非遗传承焕发新生。2025年成功推动8项非遗入选市级名录,“大运河香辣鲤鱼”“巧姐柳编”分别获评省级非遗美食和手造工匠,保护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实施“工业+非遗”融合模式,打造“文化名人工作室”机制,在10个社区设立特色工作室,构建常态化传承体系。全年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70余场,成功举办首届露营文化季,打造四大主题展演区。深化文旅融合,设立非遗工坊,推出两条精品线路,推动非遗代表性项目登上中俄蒙博览会、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国际平台,非遗剧目《灯舞心承》获主流媒体广泛传播,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迈上新台阶。
服务网络织密织实。开展公益培训精准施策,针对中老年、青少年、特殊群体开设戏曲、模特、广场舞、器乐、舞蹈、书法、手工艺等各类培训172期,培训学员7000余人次。文化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建立“专业人才+文化志愿者”服务模式,组建20支文化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500余人,他们活跃在基层,提供了更贴近、更温暖的文化服务。
全民健身热潮涌动,赛事活动如火如荼
坚持以“全民参与”为核心,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赛事活动形成品牌。以第十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为主线,全年组织开展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太极拳、健步走等赛事展演90余场,承办市级以上赛事8场,举办镇村级运动会10余场,实现全龄参与、全域覆盖。圆满完成2025女超联赛山东女足11场主场保障任务,场均观众超万人,主场氛围热烈。全年累计开展各类体育活动超百场,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生动局面。
指导网络健全完善。构建区、镇、村三级健身指导网络,举办足球、健身操、太极剑等培训10余期,培训健身骨干500余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科学健身指导能力持续提升。
场地设施提质升级。深入基层调研健身场地20余处,检查器材200余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配备腿部按摩器、漫步机、篮球架等器材84件,惠及23个村居,持续改善群众健身条件,消除安全隐患。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十四五”收官到“十五五”启航
“十四五”收官在即,薛城区将全力冲刺,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并系统谋划“十五五”新篇章,以推动文体事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地发展。
优化服务供给,推动文体惠民精准化
文化方面,将以“按需点单、精准配送”模式推动文化惠民,继续组织送戏下乡50场以上、公益电影放映300场,打造“村村有好戏”群众文化品牌。同步深化非遗系统性保护,培育更多非遗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推动中陈郝陶瓷、柳编、缝绣等重点工艺高质量发展,开设非遗集市助力乡村振兴。创新“非遗+”融合模式,建设研学基地,做强“山东手造·薛国尚品”品牌,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借助数字技术提升传播效能,实现非遗创新性发展与活化利用。
体育方面,将持续丰富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活动,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载体,通过区、镇、村三级联动,开展各项赛事活动不少于20场。比赛项目设计将更丰富,参赛门槛进一步降低,使参与人群覆盖面更广。同时,将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活动2期,培训人数100余人,不断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水平。
完善设施建设,构建“15分钟品质文体生活圈”
聚焦体育设施短板,继续申请全民健身设施,用于全区损坏器材的更新更换,提高自然村和小区健身设施覆盖率。加强体育器材管理,督促村和社区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定期巡查维修机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加快推进文化馆标准化建设,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功能配置,创新“1+N”服务机制,合理布局文化设施,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重点加强偏远村居建设,持续补齐基层短板。
促进融合发展,培育特色文体品牌
促进文体深度融合,鼓励将非遗展示、民俗表演与体育赛事、健身活动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体融合项目。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城乡发展主题,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优化服务供给模式。
新闻伴读
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
记者:2025年薛城区在丰富群众日常文化活动方面有哪些具体安排?
翁军:2025年,薛城区将围绕“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去处”的目标,构建全域覆盖、贯穿全年的文化惠民体系,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打造品牌活动矩阵,实现“四季有戏”。全年活动以“春演、夏乐、秋展、冬荟”为主线,分层推进:春季聚焦小戏小剧展演,目前已在印象临城、奚仲广场等20处人气场所开展巡演,演出内容既涵盖柳琴戏《喝面叶》等传统戏曲,也融入《彩礼的事》等原创小品,惠及群众近万人次;夏季以第28届“百日消夏群众文化艺术节”为核心,取消主会场模式,将13场演出直达社区广场、乡村集市,配套开展露天电影放映、非遗手作市集等活动;秋季配合“运河大集”系列活动,结合丰收节开展民俗展演、农产品文创市集;冬季依托“文化拜年迎春乐”开展戏曲下乡、春联送福等暖冬行动。全年举办广场舞擂台赛、文艺展演等大型活动超100场,确保文化服务长流水、不断线。
二是在服务方式上求新求变,推动文化服务“精准触达”。我们坚持“群众在哪里,文化活动就延伸到哪里”,将送戏下乡与乡村集市、公园步道等群众常聚场所深度结合,让演出更接地气、更暖民心。同时,积极拓展各类文化载体:在各级文化场馆开展公益文化服务,邀请专业力量开设免费艺术课程;在万达、银座等商圈设置文化互动区,通过非遗体验、民乐表演吸引年轻群体参与。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使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生活、更有温度,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
三是深化资源下沉,激活基层活力。通过“群众点单—村(社区)派单—部门接单”机制,动态调整服务内容。例如,针对农村地区增加豫剧、柳琴戏等传统戏曲占比;针对城市社区增设脱口秀、现代舞等时尚内容。我们还将推动区级文艺团队与基层庄户剧团结对,通过剧本共创、同台演出,提升节目质量。截至目前,全区已开展送戏下乡160余场,培育基层文艺骨干500余人,真正实现“戏从乡出、艺惠于民”。
记者:现在参加健身活动的群众越来越多,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越来越受关注,请问薛城区采取哪些措施推动了全民健身蓬勃发展?
秦秀:今年以来,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通过配设施、办活动等方式,着力解决群众“去哪健身”“如何健身”的问题,推动了全民健身工作高质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加强对全区公共健身设施、器材维护更新的保障力度,到各镇街调研,确定新建、改造村(居)健身广场地点15处。充实小沙河体育公园二代智能健身器材9件,通过积极对接市体育局,现已争取健身器材84件,正在向23个村居发放,用于全民健身器材的更新、更换。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要求,多部门联动,利用城市空闲地、“金角银边”等空间资源,建设“口袋公园”5处,落实“国球进公园”行动,丰富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
二是丰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印发了《薛城区第十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实施方案和规程总则》,打造多层次群众赛事体系。一是发挥赛事“杠杆效应”,撬动全民健身的规模、质量和热情。先后举办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气功、健身秧歌、门球等比赛、展演活动90余场,其中承办市级以上赛事活动8场次,举办镇、村两级社区运动会10余场次,吸引了各年龄段的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真正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健身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二是举办国民体质监测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让群众充分了解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活动现场向群众免费发放了健身手册、健身指南等宣传资料500余份,面对面为群众提供健身咨询和体质监测,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三是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20余场次,涵盖薛城银座商圈、万达商圈和双子星恒太城商圈,让篮球、健身展演等项目常态化开展。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各类比赛、展演、培训等体育活动100余场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良好氛围,带动了全民健身热潮。
三是深化体育健身技能提升。完善“体育总会+体育协会+健身团队”全民健身指导网络,着力打造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健身指导网络,相继开展足球、健身操、台球、健步走、太极剑、和球等各类培训班10余期,培训赛事组织、体育指导、康复理疗等专业骨干人才500余名,为全民健身提供科技指导。围绕群众“去哪健身”问题,在各健身站点免费开展健身气功、太极拳(剑)、广场舞等项目培训,累计培训5000余人次,营造了良好的健身环境,激发了群众运动热情,也将全民健身推向一个覆盖面更广、参与度更深、幸福感更强的新高度。
记者:今年以来,临城街道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推动文化建设方面备受关注,请问街道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田时光:今年以来,我们始终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从阵地建设、活动供给、产业融合三个维度发力,推动街道文体生活提质增效,具体可概括为三方面工作:
一是文化体育阵地扩容升级,让公共服务“触手可及”。一方面聚焦“书香赋能”,全力打造覆盖广、品质高的阅读空间——目前已实现23个城市社区图书室全覆盖,其中包含1个市级图书分馆、2个区级图书分馆,同时高标准建成4处农家书屋,各村居总藏书量达2.4万册,仅新华社区的市级城市书房就有5000余册藏书,且所有书屋、书房均完善了管理制度和公益公告,实现“随时来、随时借”,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沉浸书香。另一方面聚焦“运动便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新建3处口袋公园,完成了绳桥村篮球架等体育健身器材的更新换代,让居民下楼就能运动、散步,切实提升了公共空间的服务效能。
二是惠民文体活动迭代创新,让群众参与“乐在其中”。我们紧扣传统节庆节点、贴合群众兴趣需求,打造了分层分类的活动体系:一是节庆主题活动,深度融合“黄河大集”“运河大集”品牌,开展“迎春送福写春联”“粽叶飘香情暖端午包粽子”等特色活动30余场次,累计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二是基础惠民活动,持续推进“一村一场戏”“一村一场电影”以及文化惠民小戏小剧展演,累计开展40余场次,实现街道所有社区、村庄“全覆盖无遗漏”,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专业文艺演出;三是品牌特色活动,近期我们成功举办了临城街道第一届“魅力临城 秋韵运河”运河大集暨社区文化节,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展示才艺、互动交流的平台,更推动了基层文艺精品的创作与传播,形成了具有临城特色的文化符号。
三是“文旅+商圈”深度融合互促,让文化消费“焕新升级”。我们充分挖掘临城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将“文化赋能”作为核心抓手,重点推动“文商旅”三者深度融合,全力助推老城区从传统单一的“购物场所”,向集休闲、体验、消费于一体的薛城“City Walk城市会客厅”转型。在商圈业态升级方面,银座商圈成功引入“京东奥莱”薛城首店,今年7月开业首月便吸引客流超5万人次,直接拉动银座整体销售额增长23%,成为商圈消费的“新引擎”;万达商圈则进一步丰富多元消费场景,新增斐乐潮流运动店、茉莉奶白网红茶饮、小江溪江西菜等7家首店,同时正规划打造1200平方米的汽车展厅中心,小米、华为等知名品牌汽车即将入驻,将为群众带来“购物+休闲+体验”的一站式消费新选择。截至目前,以万达、银座、贵诚财富大世界为核心的三大商圈,以“文旅+”商业场景带动的零售额增量占比已超过20%,真正实现了“文化为商业注入灵魂、商业为文化搭建载体”的良性循环,为街道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注入了双重活力。
记者:新城街道今年在居民文化体育生活上做了哪些工作?
杨倩倩:新城街道始终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一项重点惠民工程。一是品牌活动蓬勃发展。重点打造“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运河大集”“我们的节日”“新系民意 幸福满城”等品牌系列活动,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余场。开展公益电影放映34场,开设舞蹈、围棋、书法、绘画等“新系民意 幸福满城”品牌公益课堂10场,吸引群众超2万人次。成功举办“枣运动·邻距离”枣庄市第五届社区运动会暨新城街道趣味运动会、社区亲子运动会等7场,覆盖参与群众1300余人。二是文化惠民持续深入。结合传统文化节日开展“浓情腊八 情暖冬日”送温暖志愿服务10场,“墨香迎新春 送福进万家”等春节系列活动21场,“欢乐闹元宵 共筑邻里情”系列活动15场;母亲节专场活动6场;“新系民意 幸福满城”文化惠民小戏小剧展演活动5场。在刚刚结束的“中秋、国庆”假期期间丰富多彩的活动展演,在恒太城商圈轮番举办,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三是文艺创作精品迭出。积极培育文化队伍和文化骨干,鼓励文艺创作者围绕中心工作和群众生活,创作出彰显新城特色的作品17件。其中《常回家看看》获得枣庄市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创作展演一等奖,并参加由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司法厅主办的全省“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优秀作品巡演活动2025年首场演出;《乡村直播间》获得小戏小剧“大擂台”枣庄地区选拔赛二等奖。情景剧《文明在身边》、歌曲《幸福新城》等节目在薛城区百日消夏群众文化艺术节深受观众喜爱。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10月28日下午,薛城区基本公共服务成效“学有优教”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薛城区新增高中学位1010个,在舜耕实验学校开办免费高中班,为21所乡村学校3370名学生提供“平躺睡”条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