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构建高品质养老服务体系 托起幸福“夕阳红”

2025-11-24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钟雯

  大众网记者 张钟雯 枣庄报道

  11月21日,市中区召开“筑牢养老保障根基 提升银龄服务质效”新闻发布会,市中区民政局、矿区街道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市中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跃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市中区养老事业开展情况。近年来,市中区民政局坚决扛起“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民生使命,在“十四五”期间,以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全力推动养老服务从“基础保障型”向“品质提升型”跨越,取得显著成效。

  织密服务设施网络,夯实“老有颐养”根基

  面对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需求,市中区民政局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设施网络。通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全区已培育养老机构16家,其中医养结合型机构8家,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2892张,护理型床位占比高达74.72%,有效满足了老年人健康养老的迫切需求。

  同时,以星级评定为抓手,树立行业标杆,提升机构服务质量能级。目前,全区已有五星级机构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4家,上星率稳步提升。此外,聚焦“家门口养老”,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节点,推动建立示范性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集成式、一站式服务。

  筑牢服务保障防线,回应“老有优养”期盼

  为筑牢基本养老服务底线,市中区定期修订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并全面推进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扩大普惠服务覆盖面。安全是养老服务的生命线,该区通过制定专项排查整治方案和管理服务实施细则,构建全链条闭环式安全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安全检查,严守安全底线。

  在农村养老服务方面,创新探索“活力老人赋能—农村居家养老运营模式”,鼓励健康低龄老人经培训后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邻里互助服务。这一成本可控、可持续的模式,成功入选省级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典型案例,构建了“养老在乡村、帮扶在身边”的暖心格局。

  创新补贴服务机制,激活“银发经济”动能

  聚焦养老服务支付难题,市中区大胆创新,构建了精准化的补贴体系。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精准筛选补贴对象,并实行“基础比例+分类额度”的差异化补贴规则,按个人自付费用的40%予以抵扣。采用“先预拨、后清算”的资金拨付模式,有效保障了养老机构资金周转,激发了服务供给积极性。数据显示,2025年9月发放补贴43.7万元,环比增长41.8%。

  以养老消费券为纽带,市中区搭建了多元化服务平台,推动服务向“机构+居家+日托”延伸。优化“线上+线下”申请流程,引导机构拓展服务范围。截至2025年9月底,累计发放消费券885张,使用量月均增长54.3%。15家合规机构中,多数已能提供居家上门、喘息、日托等多元化服务,形成三位一体服务网络。

  这一系列政策精准赋能,既有效破解了失能老人“养老难、负担重”的民生痛点,也为银发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2025年9月底,全区已有611名中度以上失能老人享受补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74.51万元,直接带动消费增长186.28万元。合规机构营收同比提升32%,并新增就业岗位46个,实现了民生改善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下一步,市中区民政局将持续巩固“十四五”期间养老事业发展成果,聚焦深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智慧养老、壮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繁荣银发经济等重点领域攻坚突破,着力构建与区域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老年人期盼相契合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不断书写市中区养老事业发展新篇章。

  随后,与会领导回答了记者提问。

  1.记者:为改善老年人居家适老化环境,今年,市中区实施了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相关政策,请详细介绍一下该政策,包括补贴范围、标准、对象及申请流程等内容。

  市中区民政局四级主任科员 朱燕峰: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决策部署,落实省、市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养老服务消费升级,切实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条件、提升居家养老安全性与舒适度,今年,市民政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枣庄市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实施细则》。市中区迅速响应、精准落实,将6类25项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纳入补贴范围,最高补贴标准达12000元/人,遴选5家优质参与商家,涵盖200余种适老化产品,全面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落地见效。

  补贴对象为枣庄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且所购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产品的收货地址在枣庄市行政区域内。

  补贴范围包括地面和门改造、卧室改造、如厕洗浴设备改造、厨房设备改造、物理环境改造、智能辅助产品6大类补贴产品。超出该范围或在未参与补贴活动的商家购置的产品,不纳入补贴范畴。

  补贴标准按单件产品实际销售价格的30%给予补贴,单件产品最高补贴不超过3000元。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享受1件补贴,最多可购买6类6件补贴产品,累计补贴金额不超过12000元。需特别说明的是,参与本政策的产品不重复享受其他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但若商家有相关优惠活动,消费者可叠加享受。

  消费者通过云闪付APP或微信搜索“鲁换新”小程序,进入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专区。

  填写实名信息完成个人实名认证;如需代购,代购人员需上传老年人身份证正反面照片至平台完成认证,每位代购人员最多可为2名老年人代办相关业务。

  实名认证通过且个人资格校验成功后,根据拟购买的产品品类,领取对应补贴券,每类产品限领1张补贴券。

  领取补贴券后,可在参与活动的商家选购对应品类适老化产品,结算时使用补贴券直接抵扣相应金额。

  2.记者:市中区社会福利中心在聚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求,联动社会力量丰富服务供给方面,有哪些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市中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 李靖:枣庄市市中区社会福利中心作为承载民生保障使命的区级公办福利机构,自1992年成立以来,33年深耕养老服务领域,既筑牢特困群体兜底保障防线,又引领社会化养老服务升级,成为市中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结合当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要求,我们紧扣“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协同发展要求,构建起“机构主导+多元参与+精准匹配”的联动服务体系,通过需求与资源的深度对接,让养老服务从“基础保障”向“品质赋能”延伸,推动全民敬老爱老新风尚融入养老服务实践。

  一是志愿服务常态化嵌入。联合龙山路街道辛庄社区“阳光雨露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立“月度固定服务日”机制,志愿者团队每月定期入驻中心,针对老人个性化需求提供理发、肖像拍摄、文艺汇演等定制化服务,累计服务超1000人次,用常态化志愿服务填补机构生活照料类服务空白,传递社区邻里温情;同时,民建市中区总支、天口福馒头坊等社会各界爱心力量主动参与,定期通过捐赠物资、现场慰问等形式开展助老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二是政企校资源专业化补充。一方面联动区文旅局打造 “公益电影进养老机构”长效项目,放映员闫磊同志坚持9年每周驻点播放红色影片、经典老电影,累计放映超400场次,成为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固定文化套餐”;另一方面对接泰康保险集团等企业,在敬老月引入价值近13万元的专业康复器材,涵盖肢体功能训练、辅助行走等多个品类,直接填补机构康复设备缺口,让老人在院内就能享受专业化康复服务;联动枣庄学院、枣庄第十五中学、人民路小学等院校,组织学生代表每年开展主题助老活动,通过文艺表演、手工互动、陪伴交流等形式,为老人带来青春活力与情感慰藉,让敬老爱老理念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三是协同机制长效化运行。建立“需求收集—资源对接—服务落地—效果反馈”闭环流程,每月梳理老人服务需求清单,针对性对接社会组织、企业、政府部门、校园等多元资源,形成“民政部门搭台、多元主体唱戏、老人受益”的良性循环。这种覆盖社会不同领域的参与模式,既拓展了养老服务供给渠道,更让老人们切实感受到来自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及个体的全方位关爱,推动养老事业成为人人关注、个个善举的良好社会氛围。

  这种多元协同模式,不仅有效弥补了公办机构服务资源的短板,更构建起全社会共同参与养老服务的良好生态,为公办养老机构提质增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让敬老爱老新风尚成为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医养结合、优化服务细节,让公办养老服务更有品质、更有温度,为市中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3.记者:“十四五”时期我国银发经济持续发展,矿区街道作为老年人口集中的老城区,养老服务需求多元。请问街道在适配辖区老人实际需求、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

  矿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三级主任科员 李祥为:“十四五”期间,矿区街道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区民政局帮助指导下,始终秉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理念,把养老服务提质增效作为重点工作,更好、更优、更便捷地服务辖区老年人。当前,矿区街道老龄化形势加剧,60周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5%,其中80周岁以上老人占老年群体的33.3%,空巢独居老人占比达21.6%。面对这一复杂现状,街道立足实际、综合施策,积极破解养老难题。

  一是聚焦养老需求,解锁养老服务新模式。积极培育“e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聚焦独居空巢、留守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需求,打造服务对象点单、养老专员派单、志愿者服务送单、服务评价全流程的智慧平台,面向全区特殊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目前已为400余名分散供养人员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提供试点服务,从根本上推动养老服务从传统生活照料,向精神慰藉、物质保障、生活帮扶、心理疏导相结合的专业化、个性化转变。

  二是建强服务队伍,扩容养老服务新菜单。依托平台“E+1+N”服务模式,成立由志愿者、医护、社工、律师、养老护理员等55名专业人才构成的养老服务队伍,提供应急维修、家居清洁、事项代办等20余类、近百个服务项目。平台自2024年5月份运营以来,共为老年人提供了心理慰藉、健康管理、义诊义剪、个人护理、紧急救助等服务共计1000余次,为分散供养及特困人员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三是丰富服务场景,绘就养老服务新画卷。累计举办“养老政策宣传进社区”“红市中暖万家”“关爱老年人健康”等活动30余场,发放宣传页3500余份,科普金融、消防安全、居家养老、健康生活等各类知识,成立老年人书法班、舞蹈队、家庭烘焙班等,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近百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开展老年困难群众摸排20余次,入户走访300余户,持续擦亮“救助XING”社会救助品牌。

  下一步,街道始终将养老服务提质增效作为服务老年群众的一项重要举措,持续优化“e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并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丰富服务内容,联动更多社会力量开展多元化关爱活动,让养老服务更专业、更贴心、更暖心。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