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大众网记者 张钟雯 枣庄报道
11月21日,市中区召开创新“社保卡+”应用场景,推动多领域“一卡通用”新闻发布会,区社保中心、税郭镇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区人社局党组成员、社保中心主任隋振峰介绍了市中区“社保卡+”应用场景创新工作的整体情况。
近年来,市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锚定“一卡通用”目标,大力推动社会保障卡从功能单一的社保凭证,向覆盖政务服务、民生保障、文化旅游等多领域的综合服务载体转型升级,通过持续拓展应用场景,让这张小小的卡片成为群众身边触手可及的民生利器,切实提升了公共服务便捷度与群众获得感。

赋能政务服务,“一卡通办”提升办事效率
聚焦“减环节、降成本、提效率”,市中区着力构建标准化社保卡服务体系。目前,全区11个镇街的政务服务大厅均已实现社保卡“一卡通”服务专区全覆盖,共设立22个专项服务窗口,全面支持社保卡业务“即时办、就近办、线上办”,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群众办理“社保卡居民服务一件事”的高频需求,该区创新整合资源,打造了10个“社税银合作服务驿站”,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办结”服务新模式。此举彻底改变了以往群众需在社保、税务、银行等多部门间往返奔波的局面,如今在一个窗口即可高效办结社保卡的申领、激活及相关业务。截至目前,通过这些渠道累计办理业务已达46968件,“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骑行15分钟”的便民服务圈基本形成,社保卡服务实现了“多点办、容易办”。
贯通民生保障,“待遇直达”守护百姓福祉
市中区将社保卡定位为各类民生补贴发放的核心渠道,确保“一张社保卡,承载多重保障”。目前,社保卡的应用已全面覆盖养老保障、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待遇、低保特困人员保障、高龄津贴等多个民生领域,惠及养老服务对象79686人,并通过社保卡精准发放社保补贴1593人、公益岗待遇2406人、低保特困保障5452人,累计为9036人次发放高龄补贴和长寿津贴。
在惠农领域,社保卡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已为23373户农户发放种植小麦补贴,涉及资金达3296.8万元。自今年6月起,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至在职职工待遇发放领域,在8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开展“待遇进卡”试点,覆盖机关职工、镇街党建助理员、社区工作者等1200余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区成功打通了惠民惠农补贴资金发放的“快车道”。全区已有超过17.28万人次的惠农惠民补贴通过社保卡实现“秒到账”,这不仅大大缩短了资金拨付时间,更从机制上杜绝了中间环节的截留风险,确保各项政策红利安全、精准、直接地送达群众手中,真正做到了“补贴不绕弯,群众少跑腿”。
拓展生活场景,“一卡通用”融入日常点滴
市中区持续拓宽社保卡的应用边界,使其功能从传统的保障领域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医疗健康领域,全区415家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均已实现凭社保卡就医购药“一卡通结”,44家医疗机构全面支持使用社保卡办理住院登记、出院结算,群众看病就医无需再携带多个证件,一卡即可完成全流程服务。
在文化旅游领域,持卡人可凭社保卡免费进入全区40余个公共文化场所,包括图书阅览室、红色展馆等。同时,在龟山风景区、温泉小镇等旅游景点,持社保卡购买门票还可享受专属折扣优惠。
此外,区人社局还将“社保卡+”服务与基层便民认证深度融合,依托“社税银合作服务驿站”启动了“进村入户”服务季活动,专门为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和工亡供养亲属抚恤金领取资格提供认证服务。通过区、镇、村三级联动,采用“现场集中认证+上门入户认证”、“线上自助认证+线下协助认证”的双模式、双渠道,已为300余名老年人、工亡供养亲属等群体提供了“一站式、零距离”的认证服务。对于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工作人员则携带移动设备上门办理,确保待遇资格认证“不漏一人、不错一人”,保障了群众社保福利的应享尽享。
下一步,市中区人社局将继续深化“社保卡+”创新,计划将应用场景延伸至工资发放、交通出行、消费满减等更多领域;同时优化“社税银”合作机制,完善“3+2”精准联动服务模式(区镇村三级协同+“现场+上门”“线上+线下”双渠道),重点强化特殊群体待遇资格认证服务,让社保卡真正成为“一卡通用、全城通用”的民生服务“金钥匙”,为市中区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随后,与会领导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记者:今年市人社局提出“社保卡+”攻坚行动,市中区在推动社保卡应用场景中做了哪些创新工作?

区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副主任 满建成:今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社保卡+”攻坚行动各项工作部署,深化实施“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全力推动社保卡应用场景工作创新突破,实现从“单一功能”到“多元融合”的转型——打破社保卡仅服务于社保业务的局限,通过“+政务”“+民生”“+生活”的场景延伸,将其打造为串联群众日常需求与特殊保障的“综合服务卡”。
为确保创新成果直达群众、惠及民生,我们重点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是精准对接需求痛点。针对群众“办事多跑路、多窗口”的困扰,打造“社税银”综合窗口,实现业务集成、就近办理;针对老年人、工亡供养亲属等群体“认证难、行动不便”的难题,推出“认证上门办”服务。以务实创新举措,为群众纾难解困。二是强化落地保障机制。依托区、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将“社保卡+”服务下沉至基层末梢,让群众“就近能办、少跑快办”;同时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补贴发放“秒到账”、医疗费用“一卡通结”、资格认证“一次办结”,让群众在每一个应用场景中都能切实感受到便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落实“社保卡+”攻坚行动,计划在吾悦广场等商圈集中区域打造 “社保卡 + 诚信联盟”示范点。通过联动商户信用积分,让居民持社保卡消费即可享受专属优惠,进一步拓展服务价值。同时,积极推进 “社保卡 + 服务进乡村”工作,计划在全区建设196个“社保服务”暖心小站,实现镇街、村居全覆盖。
二、记者:市中区在社保卡服务及相关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上有哪些针对性举措?

区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股副股长 陈席席:针对老年人、工亡供养亲属、一至四级伤残职工等特殊群体,我们一方面做好“社保卡+”相关服务,另一方面也优化了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的方式,具体安排和考量如下:
“社保卡+”服务的贴心举措
线下专人全程帮办:在社保卡服务窗口及“社税银”合作服务驿站,均配备专职协助人员,针对社保卡激活、资格认证、补贴查询等高频业务,为特殊群体提供“手把手”指导。尤其对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不了解社保卡功能的老年人,全程陪同办理、耐心讲解流程,彻底解决“不会办、办不了”的难题。
行动不便上门代办:针对长期卧床、出行困难的特殊群体,组建专项上门服务团队,提供社保卡激活、资格认证、用卡指导等全流程“上门办”服务,以精准代办破解行动不便难题,赢得群众广泛好评与认可。
专项认证暖民心 双轨服务保待遇
聚焦特殊群体困境 破解认证领待难题:工亡供养亲属中,不少人员因家庭变故、身体残疾导致行动不便,部分老年亲属不会操作线上认证,未成年供养亲属更缺乏独立办理能力;一至四级伤残职工因身体条件限制,也普遍存在线上操作困难、线下办理不便的问题。若仅依赖传统线上认证模式,易导致这两类群体“认证难、领待难”。将其纳入专项认证服务,本质是通过“服务下沉”破解特殊群体的办理障碍,保障其合法待遇“应领尽领”。
推行双轨认证模式 提升便民服务效能:我们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保障认证便捷性。具备条件的群体可通过“爱山东”APP、“枣庄社保”小程序等线上渠道自主认证;对无法线上操作的群体(含未成年供养亲属),简化办理流程,只需携带户口本或身份证,通过水印相机拍摄照片或短视频即可完成认证,无需复杂操作,最大限度降低办理门槛。
三、记者:税郭镇作为全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农村乡镇,是如何依托“社保卡+”应用场景开展社保服务,特别是解决农村群众办事远、办事难的问题?

税郭镇副镇长 孙佳欣:税郭镇位于市中区东部,户籍人口4.66万、常住人口4.21万,距离市区15公里,是典型的以纺织、建材等产业为支撑的农村乡镇。我们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以“社保卡+”为牵引、“社税银合作服务驿站”为载体,逐步构建“1+2+23”三级服务体系,打通农村社保服务“最后一公里”。
构建“1+2+23”服务体系,实现镇村服务全覆盖
“1”是镇级党群服务中心社保卡“一卡通”服务主窗口。整合社保、就业等业务,实现社保卡申领、激活、挂失、查询等基础业务“一站式”办理,年均办理相关业务约3000笔,成为镇域社保服务的核心枢纽。
“2”是两个“社税银服务驿站”。依托农商行安城支行和税郭支行,建成“乡村骑行15分钟”社保服务圈。驿站承接养老保险险种登记缴费、社保卡相关业务等30项高频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全链通办”。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群众超3000人次,办理业务超3500笔。
“23”是计划建设覆盖21个行政村和2家重点企业的“社保服务暖心小站”。目前我镇正稳步推进小站建设工作,已配备专职协办员,后续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确保镇村同标、全员通关,在提供政策咨询、资格认证、社保卡激活等便民服务时,实现“业务规范、服务高效”。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小站将提供上门服务,实现“小事不出村、服务到门口”。
拓展“社保卡+”应用场景,推动服务向民生领域延伸
税郭镇积极拓展社保卡在政务、民生等多场景的应用:在政务服务方面,群众可在驿站一次性办理养老保险登记、缴费查询、社保卡激活等全流程业务,避免多部门往返;在民生保障方面,社保卡作为各类补贴发放主渠道,覆盖高龄津贴、低保五保、种植补贴等,全镇通过社保卡发放补贴超9633人次,实现资金安全直达;在便民认证方面,结合“双项认证”工作,组织镇村人员携带移动设备进村入户,为老年人、工亡供养亲属等群体提供上门认证服务,今年以来已完成认证40余人次,确保待遇领取“不漏一人”。
强化数据赋能与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依托现有系统,实现镇村业务协同,让群众“少跑腿、不重复”。线上运用好“爱山东”APP、“枣庄社保”小程序,手机一点即可提交材料、查询进度;线下设立“帮办代办”专窗,红色“小马甲”全程指导,老年人也能“零障碍”办业务,把“人社温度”送到群众家门口。
税郭镇通过构建“1+2+23”服务体系,推动“社保卡+”应用场景在基层落地,有效缓解了农村群众“办事远、办事难”的问题。下一步,我镇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拓展社保卡在乡村治理、本地服务等场景的应用渠道,持续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11月20日下午,2025年枣庄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枣庄市现有应急避难场所134处,总面积为727万平方米,配备了应急生活保障设施、应急安全设施和通信设施,全面提升应急避难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