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观潮 | 从“煤城”到“新星”,看枣庄如何在转型浪潮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2025-05-14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婷婷

  编者按: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在枣庄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君山观潮》,传播枣庄好声音,汇聚枣庄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特约评论员 田甜 黄晨

  近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山东行活动走进枣庄,一群来自全国的30余名网络名人齐聚山东、走进枣庄。他们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蜕变轨迹,从智慧渔业的碧波鱼塘到新能源车间的自动化产线,从社会治理的数字平台到低空经济的“云端”赛道,处处涌动着新旧动能转换的热潮。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蝶变密码”

  在锦鸿智慧渔业项目基地,22座高标准工厂化循环水车间犹如科技堡垒,颠覆了人们对“靠天吃饭”的固有认知。这里的“渔业+光伏”模式,让鱼塘上架起光伏板,板上发电、板下养鱼,一水多用的生态循环体系不仅带动了周边百姓走向致富之路,更以“枣庄一号”翘嘴饲料鳜的良种突破,打破了国外对高端苗种的技术垄断。正如网络名人@旅行厨男所言,这种“把实验室搬进鱼塘”的创新模式,既让渔民告别了“看天脸色”的风险,又为乡村振兴开辟了“科技致富”的新路径。

  如果说智慧渔业是“水里掘金”,那么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则是“树上生金”。当万亩石榴林遇上广药集团的研发实力,一颗石榴被解码为石榴汁、石榴煎饼、石榴酵素等30余种产品,产业链条从种植延伸到美妆、大健康等领域。6条现代化生产线开足马力,电商直播基地的镜头对准深加工产品,曾经“论斤卖”的农产品如今“按瓶售”“按盒卖”,附加值提升数十倍。这种“农业+工业+文旅”的融合模式,让枣庄的石榴不仅是“土特产”,更成为“网红品”,勾勒出乡村产业“接二连三”的升级图景。

  产业裂变:新兴赛道的“换道超车”

  如果说农业的创新是“固本”,那么新兴产业的布局则是“强基”。在欣旺达50GWh纯电动力电池项目车间,工业4.0设备的轰鸣声奏响着新能源产业的乐章。这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不仅能生产多种规格的锂电池,更以“链主”姿态吸引8个上下游项目落地,形成从正负极材料到储能电池的全产业链布局。正如@妥拉所言,欣旺达的落地不是“单点突破”,而是“雁阵效应”——当锂电产业的“葡萄串”在枣庄聚链成势,这座城市便握住了新能源赛道的“入场券”。

  更令人振奋的是低空经济的“云端突围”。在枣庄低空经济动力谷,无人机脉动式总装线如同科技动脉,FWH-3000型无人直升机以“国内最大载重”填补行业空白。这里没有一线城市的空域限制,却有低成本的土地和人力优势,“主题园区+链主企业+产业基金”的模式,让无人机研发、生产、应用场景在这里形成闭环。当“会飞的机器”从图纸走向车间,当“低空经济”从概念变为现实,枣庄正在抢占未来产业的“新蓝海”。

  站在枣庄的土地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转型,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实践。当网络名人的镜头对准车间里的机械臂、鱼塘上的光伏板、展厅中的无人机,他们记录的不仅是枣庄的现在,更是这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前行的生动缩影。

  从“煤城”到“新星”,枣庄用行动证明,只要敢于向“新”而行,任何城市都能在转型的阵痛中孕育出新生的力量。这双手曾经挖过煤炭,如今正在触摸科技;这方土地曾经因资源而困,如今正在因创新而兴。当“逐新笃行”成为城市基因,高质量发展的春天,永远不会缺席。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