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我都没想到能恢复得这么快,效果真是太好了!”曹阿姨握着治疗师激动地说。19天前,曹阿姨还需要人搀扶才能挪动脚步;19天后,她不仅能独立生活,甚至能完成慢跑,这场跨越,源于康复医学科里技术与温暖的双重托举。
曹阿姨突发脑梗后,右下肢出现膝过伸、关节不稳、肌力下降,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摇晃的钢丝上。科室团队没有套用标准化方案,而是拿着评估表一点点排查,膝关节活动度、肌力分级、步态细节……连肌肉收缩的细微差异都不放过。基于这份“量身定制”的评估,康复团队迅速搭起治疗框架,运动疗法专攻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针灸理疗同步激活韧带韧性,协调训练精准提升动作控制能力。不是流水线式的治疗,而是“一人一策”的精准制定,这也是康复速度的核心。
19天的康复路,不只有仪器的嗡鸣和训练的汗水。曹阿姨记得,康复师会蹲下来帮她调整护具,反复演示动作细节直到她看懂;团队里的护士会在训练间隙递上温水,笑着说“阿姨今天又进步了”;连走廊里遇到的保洁阿姨,都会提醒她“地面刚拖完,慢点走”。
这些藏在治疗之外的细节,让“康复”跳出了“纯技术”的框架。当技术方案里融入“患者能不能坚持”“会不会觉得累”的考量,专业便有了温度,这也是“以服务树信誉”的本质。
对曹阿姨来说,19天的改变远不止“能走路”。从前,她因行动不便拒绝出门,连吃饭、穿衣都要家人帮忙,总说“自己成了累赘”;现在,她能自己买菜、做饭,甚至能陪孙辈在小区里跑步,眼里的光又亮了起来。
康复医学科对“康复”的深层理解,不止恢复身体功能,更要重建生活尊严。当患者从“依赖他人”到“掌控生活”,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家庭,曹阿姨的女儿说:“妈妈能自己照顾自己,我们全家都松了口气,这比任何药都管用。”
出院那天,曹阿姨捧着“以服务树信誉,以病人为中心”的锦旗,执意要和科室团队合影。她说:“这不是给你们的,是给所有让我重新‘站起来’的人。”
这面锦旗,它证明了专业能打破康复的时限,更是对“温暖服务”的认可。在康复医学科,技术是治愈的骨架,温暖是治愈的血肉,当两者相融,便能让每个像曹阿姨这样的患者,都能在19天、30天、甚至更久的时光里,重新握住生活的主动权。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在繁华都市的霓虹灯与家乡石榴园的翠绿之间,刘威毅然选择了后者,这位从万亩石榴园走出的农村大学生,带着对土地的眷恋与创新的勇气,回到漫山遍野的石榴园中扎根创业,开辟出一条融合产业振兴与民生温度的“兴农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