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视频

薛城“城乡环卫一体化”助农村换新颜

    2013-09-30 09:53:00作者: 来源:大众网枣庄

九月的薛城,天高云淡,秋水潺潺。走在薛城区邹坞镇陈楼村的道路上,清新的空气伴着阵阵的清香扑面而来,干净的路面,整齐的绿化带,粉刷一新的墙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83岁的孙忠厚老人正在打扫自己家的院子,不大的庭院,被老人打扫的干干净净。“自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开始之后,村里的环境别提有多好了,我也不能落后,天天打扫家里的卫生,看着家里干净,我也舒服。”老人笑呵呵的说道。

 

雨后的乡村街巷,整齐干净。

“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后,村里的道路变得整洁干净多了。

村里绘制的宣传画。

  记者 吕斌 见习记者 孙姝华

  九月的薛城,天高云淡,秋水潺潺。走在薛城区邹坞镇陈楼村的道路上,清新的空气伴着阵阵的清香扑面而来,干净的路面,整齐的绿化带,粉刷一新的墙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83岁的孙忠厚老人正在打扫自己家的院子,不大的庭院,被老人打扫的干干净净。“自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开始之后,村里的环境别提有多好了,我也不能落后,天天打扫家里的卫生,看着家里干净,我也舒服。”老人笑呵呵的说道。

  陈楼村的改变得益于薛城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的实施。

  132个行政村启动“城乡环卫一体化”

  随着全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薛城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但镇街、村居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薛城整体卫生水平和作为市驻地的外在形象。

  2013年6月28日,薛城“城乡环卫一体化”启动。一场改变农村和农民生活方式的革命拉开大幕。

  薛城区委书记吴磊在谈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时说,城乡环境是一个地方的门面和品牌,好的城乡环境对内可增加自豪感和凝聚力,对外可增加影响力和吸引力。“我们要坚决打好城乡环卫一体化 这场硬仗。”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将7镇街、197个行政村、24个居委会环境卫生纳入一体化工作范畴。全面清理镇村路域、河道卫生死角,硬化、净化、亮化、美化村内外环境,加强进村道路两侧绿化带、村内 外的绿化管养,统一为村民配备垃圾桶,设置专职保洁员,定时上门收集,进行集中清运,村里墙壁装立面统一粉刷,统一绘制宣传画,在每个镇(街)打造4—5个样板村,达到全市一流水平。

  截至目前,薛城区132个行政村(社区)启动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其中,常庄卜西村、沙沟董庄村、周营小巩湖村、临城绳桥村等一批村庄已率先实现“户集、村收”垃圾收运机制,成“城乡一体化 ”工作的亮点。累计投入2500万元,配备专职保洁人员546余人,建成10座垃圾中转站,购置11600多个垃圾桶,移动垃圾箱100个,购买各类收集车辆25辆。

83岁的孙忠厚老人打扫自己家的院子。

村民从自我做起,与墙上的标语息息相应。

  村民:环境好了 住着更加舒心

  自薛城区启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实施以来,薛城区邹坞镇陈楼村的村民切切实实的感觉到了村子发生的变化,“村里的环境是越来越好,我们住的也越来越舒心。”村民郭祥军笑着对记者说。

  进入陈楼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路面,道路两边栽种的柳树整齐划一,秋风吹动宛如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招手欢迎一般。为了使环境更加的优美,村民还在路两边开垦了小花园,里面种植着各 式各样的花草,在享受清新环境的同时还能够一饱眼福。即使现在正是秋收的时节,村子里依然干净整洁,往年到处堆放秋收作物的情景也没有了。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陶庄镇唐庄村,看到的情景和陈楼村的相差无几,都让记者的眼前一亮。

  “以前垃圾都是乱扔,自从安装了这个移动式的垃圾箱,我们都把垃圾放入垃圾箱内,刚开始的时候不习惯,但是现在,我们也都习惯了,如果把垃圾扔在外面反而不习惯了,村民们也都很自觉。” 村民刘凤环说,环境好了,住着当然更加的舒心。

  明察暗访结合确保工作有效运转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以“幸福文明乡村”建设为统领,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水系、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及省道、国道沿线村庄、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按照“2013年抓启动、2014年抓规 范”的总体思路,在全区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全面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网络,2014年12月底前实现全区城乡环卫保洁全覆盖。

  为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常态有效运转,薛城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暗访等方式,坚持一周一检查、一排名,要严格考核奖惩,对年终考核排名前三位的镇街给予奖励,对工作 成效不明显,连续两次排名倒数的,给予通报批评,对全年考核排名末位的,取消全年农业农村工作评先树优资格。

  相关链接:

  建设垃圾转运站:城区内(含新城区)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6座,改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5座。各镇街在驻地或村庄集中的地点选择交通运输、供水、供电及污水排放方便,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小的位置 ,规划建设1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用地由各镇街自行解决,转运站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设置垃圾转运箱2个,并配套建设公厕和管理房。

  改造建设公厕:结合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新城路网、城南新区建设,城区内(含新城区)新建水冲厕所6座,改造旱厕10座。各镇街在驻地建设水冲式厕所2座,每座建筑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可 与垃圾转运站连体建设,也可单独建设。临城街道、常庄镇、巨山街道实施城中村旱厕改水厕6座。厕所建设参照旅游星级公厕标准,达到三星级以上。

  配备垃圾清运车辆:城区(含新城区)新购置压缩中转站专用车6辆、清扫车4辆、护栏清洗车1辆、垃圾压缩车2辆、小型钩臂车4辆、吸污车2辆、铲车1辆、电动收集车4辆、电动三轮车20辆、人力三轮 车200辆;各镇街根据各自实际需要购买垃圾清运车辆,村庄(社区)的垃圾收集车辆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自行配备,可以配备机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小型钩臂车、侧装式垃圾清运车。

初审编辑:张敏
责任编辑:吕斌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