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金融理财

中小银行争相试水直销银行

    2013-10-07 14:38:00作者: 来源:新华网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银行这些相伴互联网技术进步而生的模式已经不新鲜了,近期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中小银行相继推出的直销银行吸足了公众眼球。

    新华网上海10月3日电(记者王涛、王淑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银行这些相伴互联网技术进步而生的模式已经不新鲜了,近期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中小银行相继推出的直销银行吸足了公众眼球。

    从国际上看,直销银行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成功运用的成熟商业模式,这一新概念在中国的金融、消费环境下能否推广?能否带动传统银行升级转型?

    直销银行逐鹿战拉开序幕

    直销银行几个字近期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这一新鲜模式引发了不少关注。先是民生银行宣布“牵手”阿里巴巴筹备开展直销银行业务,一个是民营银行的典型代表,一个是互联网金融的领头羊,这两家联盟力推的新业务必然受公众瞩目。

    随后,北京银行打出“不下班的银行”口号,发布消息称,该行已在国内开通了首家直销银行,通过虚拟网络和线下网点的结合,实现按需求、不间断提供金融服务。“此次开通直销银行,不是简单的渠道拓展,而是构建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有助于中小银行积极把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遇,理性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严峻挑战。”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到底何为直销银行,能引来国内众多中小银行为之争相逐鹿?据了解,作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一种新型银行运作模式,直销银行业务拓展不以柜台为基础,几乎不设立实体业务网点,主要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电话、传真等电子媒介工具,实现业务中心与终端客户直接进行业务往来,打破了时间、地域、网点等限制。

    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小银行虽然开始纷纷为直销银行造势,但实际上各家都还是处于初期的试水阶段。

    顺应金融互联网大势

    大数据金融时代,传统的银行物理网点模式受制于区域、时间等限制,越来越无法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此前,还曾有过关于银行网点能否延长营业时间的社会大讨论。那直销银行这种号称颠覆传统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有何独特的优势?

    业内人士解析,直销银行模式恰恰很好地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为谁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提供服务?即在正确定位客户和金融产品服务的前提下,直销银行可解除银行对网点的依赖,通过“简单、简单、再简单”的经营理念,有效降低营销费用,进而提高给予客户的回报率,以“薄利多销”的策略获得盈利。

    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罗毅在报告中指出,直销银行的日常业务运转不依赖于物理网点,因此在经营成本费用支出方面较传统银行更具优势,能够在经营中提供比传统银行更具吸引力的利率水平和费用、更加低廉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从这点看,股份制银行在网点布局上无法与国有大行匹敌,而在互联网技术运用上则走在了前列,优势明显。艾瑞咨询研究显示,2012年所有银行电子替代率均有所提升,其中股份制银行电子替代率略高于国有银行,普遍达到了80%以上。

    准确定位目标客户是成功关键

    直销银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是一种成熟的金融模式,市场份额也还在不断扩大。而在我国则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其前景究竟如何?

    “国内银行开展直销银行业务,必须有清晰准确的客户定位和明确的战略,通过借助互联网等移动媒介实现银行业务的转型,否则直销银行业务容易沦为传统银行业务网点渠道的补充,并不会带来太多的增量价值。”罗毅认为,准确定位目标客户是直销银行成功的关键。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则指出,直销银行的价值体现在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特定目标客户群体和简单便捷的金融服务。“关键还是银行要能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开发出具吸引力的产品,从而在互联网变革时代中能不断拓展银行的经营边界。”

    罗毅也认为,未来国内的直销银行将更多朝专业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细分银行的客户群体,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会简单化,那些有特殊平台客户资源的银行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0/03/c_117591573.htm

初审编辑:张敏
责任编辑:王斯澄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