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志愿军与女学生相约战后见面 62年后实现约定
2013-11-01 08:36:00 微博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那年袁国光22岁,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名志愿军;过云月15岁,是杭州师范学校的一名女学生,写了不少温情书信鼓励他。他们相约战后在杭州见面,而这个约定,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失约。 两人重逢 过云月寄来的照片老袁一直珍藏着。 袁国光在当年的战场上留影。 央视的演播大厅里,85岁的袁国光为78岁的过云月清唱了一首“为你等待”,这是他和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相见,而这个美丽的约定却已经等待了62年。 那年袁国光22岁,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名志愿军;过云月15岁,是杭州师范学校的一名女学生,写了不少温情书信鼓励他。他们相约战后在杭州见面,而这个约定,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失约。 钱江晚报今年9月17日A10版报道了他们的故事之后,这段62年的“美丽约定”也引来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 昨天,这个约定终于实现了。 千言万语 凝聚在1分钟的对视里 这次,两位老人都是应央视1套《等着我》栏目组邀请,前往北京参加节目录制的,钱江晚报也作为浙江地区唯一代表媒体参与。 为了给两位老人一个惊喜,工作人员事先都没有告诉他们,对方也来了北京。昨天,袁国光老人一身戎装(老式军服)首先出现在节目组,胸前三块军功勋章特别显眼,虽然已经85岁高龄,但老人精气神很足,回忆起62年前的故事,老人如数家珍。 袁国光,是广东韶关人,62年前,他正在朝鲜战场上,参加抗美援朝战斗。“大约是1950年,当时我22岁,赴朝打仗。”而就在这个时候,袁国光收到了一份来自祖国的慰问信,落款署名就是过云月。“信中说:敬爱的志愿军叔叔,你们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为了打败美帝国主义赴朝作战,你们是很光荣的,我向你们致敬!“当时对我们在外的战士来说,真的很宝贵。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真的很想见一见过云月。” 让袁国光没有想到的是,过云月老人已经在台下静候多时了。 随着主持人乐嘉喊道:“有请过云月老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走了上来,袁国光连忙站了起来,两位老人走到了一起,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双目对视。 “你好!”你好!”……持续了约1分钟,似有千言万语,都融进了简单的“你好”两个字。 当乐嘉问过云月见到好朋友的心情时,过云月老人用了一句杭州话回答:“木佬佬高兴!” 他保留着62年前的来往书信 看到当年的信,她有些激动 昨天,袁国光老人的一只塑料袋从未离身,老人说里面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宝物。“当时在战场的时候,我就放在背包里,一直随身带着,我想哪怕我牺牲了,也要带着他们。” 他小心翼翼打开,拿出了一叠已经发黄的信纸。这些都是62年前,袁国光和过云月来往的书信,从朝鲜战场上背回国内,一直保存到现在。主持人乐嘉甚至都不敢碰,“我怕弄坏了,保存了这么多年,太珍贵了。” 看到当年自己亲手写的书信,过云月有些激动。“那一天,是我们班主任桑老师给我们上课,她给我们读了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当时还是发在报纸上的,听完全班同学都很激动,我们就想起给志愿军写慰问信。” 因为无法确定志愿军战士的姓名,大家统一开头称呼为“最可爱的人”。 或许是缘分巧合,“最可爱的人”袁国光收到的就是署名为过云月的慰问信。 “他在信中说战场上的故事……”、“她在信中说校园的故事……”一来一回,过云月和袁国光来往了六封书信。 可惜因为搬家等原因,过云月没能把袁国光的书信保存下来,“他是一个很有心的人,真不好意思,我已经找不到了。” http://qjwb.zjol.com.cn/html/2013-11/01/content_2391392.htm?div=0
初审编辑:张敏
责任编辑:马震 本文相关新闻热点图片>更多<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