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频道 > 薛城 > 奚仲文苑

薛河,从远古奔流而来 

发布日期: 2011-05-11 来源: 编辑:枣庄大众网

       

    薛河,从远古奔流而来
    作者:张勇


        名城多名河,名河催生名城。提起薛河,不能不说是一种情结,一种沸腾。
        薛河发源于沂蒙山系西端,蜿蜒曲折,在古朴的古薛大地上自东北向西南潺潺流淌,最后拥入烟波浩淼的微山湖的怀抱。有了她的浸润,沿河两岸绿野平畴,良田沃渠,梨香桃艳,历来为物阜富庶之乡。薛河是一条儒雅、神圣、古老的河,流淌千年,百折不回,一路撒播下文明的种子。
        文化是一种人类历史的延续,这种延续是一个民族的根脉。
        薛河文脉深远,绳绳继继,两岸黄土深埋着诸多的古文化遗址,河水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开始,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整个史前文化发展的脉络几乎都能在这里寻找到轨迹,它们在古薛大地相互叠合渗透,交相辉映。独特、灿烂的北辛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薛河躯体血脉相连。在古薛河下游,河水在这里缓缓流过,疏松的土质,肥沃的土壤,宜农宜牧,为北辛先民创造了优越的地理条件。他们从森林走向平原,在此定居下来的,耕耘播种,狩猎捕渔,繁衍生息,逐渐从蛮荒向文明的跋涉,河岸边留下了古薛先民战天斗地的足迹。“生于斯,长于斯,哭歌于斯”,他们成为东夷民族部落中的一个重要支系,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薛河流域千万年来一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官桥西康留遗址位于薛河故道的北岸,距今四五千年,是一处古代政治、军事、宗教为一体的准国家性质的部落联盟中心,是领先于其它文化区域的东夷妊姓薛族。社会开始产生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整个社会已向阶级社会迈进,修筑了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城堡”和“古城”,进入了“国家”阶段。至此,最早的父系社会在这里形成,华夏第一都在这里诞生,可以说西康留遗址就是北辛文化的延续。
        古薛河孕育了造车鼻祖奚仲,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马车的人。《管子、形势解篇》载:“奚仲之为车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新语?道基》载:古时“川谷交错,风化未通,九州绝隔,未有舟车之用,以济深致远。于是奚仲乃挠曲为轮,因直为辕,驾马服牛”。大禹时期奚仲被封为“夏车正”,开创了薛国,成为古代中国东部水陆交通中心地带和制造车船的重要基地,这是构成海岱历史文化区的重要土著文化。滚滚车轮载着人类的历史,穿越了漫长的烟云,走进了今天。
        《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故名徐州。”古薛城处于蒙山之阳,微湖之滨,是华夏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缩影,也是历代方国、侯国、郡县统治的中心。战国时曾经是九州之一的古徐州的首府治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一段金戈铁马、刀削斧凿的历史。
        对于古薛城《齐乘》记载:“其城高厚,以抗魏楚,至今望之,犹严严也。”走进古城聆听动人历史故事,追寻堆积千年的文化底蕴,丝丝缕缕都让人肃然起敬,感觉仿佛一下子掉进了战国时期的腹地。薛河为古城注入了灵气,历史上曾涌现出了许多彪炳千秋、名垂史册的历史名人,就像闪烁在人类历史天空的不落的星辰。薛国故地被称为东方君子之国,这与孟尝君的治国改革密不可分,礼贤下士,养客三千,发展家商,重农桑减赋税,促使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薛国作为蕞尔小国,同时也是一个物埠民盛的大都市,俨然可与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相娉美,以至于“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矣”。如今,古薛退出了历史舞台,气势恢弘的宫殿早已不复存在,薛河见证了沧桑变迁。
        蓝色的古薛河有讲不尽的历史传说,道不尽的轶闻掌故,说不尽的世事沧桑,犹如岑寂的风吹过卷起无数的浪花。漫步薛河,远眺古城,忽又想起清代王士祯吟咏的诗作:“田文千载后,惆怅雍门弹。薛水西流迟,空城日暮寒。台池久芜没,丘垄亦凋残。在莒犹遗恨,如君岂足叹。”
        历史在薛河凝眸,文明在薛河嬗递。薛河是一条从远古深处逶迤流来的河,她以博大的胸怀创造了璀璨的北辛文明,创造了光辉的古薛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薛文化,最后汇入到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的洪流之中。她是古薛人类的母亲河,是古薛历史的根,是一个永恒而又宝贵的历史遗产。
        作者简介:张勇,笔名薛文,男,1975年生于滕州市张汪镇。乐于创作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散见于《中国铁道建筑报》、《山东工人报》、《枣庄日报》、《滕州日报》等全国、省、市各级报刊,现为枣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奚仲文学》编辑部主任。供职于某公司。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