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北京地铁燕房线有望明年完工 首次实现无人驾驶

2014-12-02 08:46:00来源:北京日报作者:曹政

图为燕房线列车效果图,列车通车后将实现“全无人驾驶”,最高运行速度为80千米/小时,最大载客量为1262人。“与普通的有人驾驶列车相比,最明显的是燕房线列车没有被隔离出来的司机驾驶间,乘客可以直接触摸到列车前方的挡风玻璃。

北京地铁燕房线有望明年完工 首次实现无人驾驶

  图为燕房线列车效果图,列车通车后将实现“全无人驾驶”,最高运行速度为80千米/小时,最大载客量为1262人。

北京地铁燕房线有望明年完工 首次实现无人驾驶

  实习记者 曹政

  在外观造型上,像一只水中前行的海豚;内在技术上,则能实现不用配备司机的“全无人驾驶”。昨日,中国北车发布消息,获得60辆北京燕房线地铁列车合同,燕房线列车也首次露出真容。据了解,这是中国内地首批符合自动化等级最高标准的全自动地铁列车,可实现无人驾驶。

  “海豚”列车国际领先

  “外观上看起来就像一只海豚。”中国北车发布的燕房线列车效果图显示,车身是现代感十足的海豚肤色,车身下方还点缀一条橘红色的色带。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负责燕房线列车项目的技术经理汪忠海告诉记者,燕房线列车的造型灵感来自于海豚,海豚在水中前行需要很好的流线型来克服海水的阻力,而根据仿生学将海豚的这一灵动外形幻化成车头设计当中,既美观,也能降低空气阻力。

  不仅如此,列车细微之处也能看到“老北京”的特点。记者从列车效果图上看到,燕房线列车车灯的设计像是一段蜿蜒不绝的长城城墙,车身色带局部也采用“城墙”的图案形式,与车头相呼应,洋溢着北京古城的韵味。

  在燕房线列车运营后,将首次真正做到“无人驾驶”。据了解,这批“无人驾驶”地铁列车采用IEC62267标准中规定的GOA4级全世界最高自动化等级进行研发设计,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为80千米/小时,共4辆编组,车体采用B型不锈钢车体,最大载客量为1262人。

  “与普通的有人驾驶列车相比,最明显的是燕房线列车没有被隔离出来的司机驾驶间,乘客可以直接触摸到列车前方的挡风玻璃。”汪忠海说。这项全无人驾驶技术也意味着,列车启动后,将不再需要司机和乘务人员介入操控,自己就能实现列车自动唤醒、自检、自动发车离站、上下坡行驶、到站精准停车、自动开闭车门,完成运营后自动休眠等全套操作。

  无人驾驶安全仍有保障

  “无人驾驶技术在国外已经开发使用30多年。”汪忠海介绍,国外的运营使用非常常见,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同时,我国在理论上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也很成熟,完全有能力进行实践。

  没有人驾驶会不会不如有人驾驶安全?据介绍,其实,无人驾驶地铁车非常智能,既具有自检测、自诊断、自复位功能,同时又设置多重“防护网”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在此之前,本市机场线和上海10号线都被称作“无人驾驶”的“吃螃蟹者”。“但在运营上,之前的这些列车还无法做到‘无人驾驶’。”汪忠海说,更重要的是,这些列车的技术往往是从国外购买而来。燕房线列车使用的则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

  目前现有的人工驾驶地铁车,紧急状态下司机和乘客可实行对讲,而无人驾驶地铁车直接由OCC(运营控制中心)与乘客进行紧急对讲,烟火报警信息与视频的联动控制确保OCC对车辆状态的实时安全监控。

  相较于目前广泛应用的人工驾驶系统,全自动无人驾驶降低了因人的行为失误带来的安全风险。传统列车的“有人驾驶”很大程度依赖于驾驶员的个人反应,人为的因素难以精确控制。而无人驾驶地铁车在运行中会根据即时发生的情况,第一时间由电脑程序自动反应并作出“决策”。除了能够有效减少因司机的人为参与而对停站时间和运营效率带来的影响,有效缩短行车间隔,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也不会因司机疲劳、突发疾病或其他情况而对列车的运行带来影响。“从一开始的设计层面,无人驾驶的列车安全性、可操控性就比人工驾驶的列车要强,乘客可以放心乘坐。”汪忠海说。

  燕房线有望明年完工

  据了解,燕房线全长21.4公里,由燕化产业区南端起,自西向东分别经过燕化站、老城区北站、饶乐府站、顾八路站、星城站、阎村站、大紫草坞站、阎村北站,接入房山线目前西端终点站苏庄站。与房山线北延的地下线不同,燕房线全程为高架线。

  同时,燕房线还将设置支线,支线从饶乐府站分流,经老城区站、顾册站到达周口店镇站。根据早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对燕房线项目进行的环评公示,这条新的轨道交通线总投资约88.4亿元。

  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设计部部长张登科介绍,目前燕房线正在抓紧建设中,已经进入土建施工阶段。根据早前发布的消息,燕房线有望在明年完工。

初审编辑:张敏
责任编辑:马震
友荐云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