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搭建中心城市人口不足 组团跨越50万临界点
2014年05月14日 11:00作者:来源:大众日报
10余年前,枣庄行政机关由市中区迁至薛城。专家认为,判断一个城市是否有张力,除了“50万城市人口”的这一临界点,就是有效就业,应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当地就业。薛城、市中、峄城、山亭、台儿庄5个区的城市人口,加在一起70多万,但根本聚不成“中心”,问题就出在相互割裂,自成一体。 枣庄城市人口究竟有多少?这似乎是个谁也说不清的问题。 10余年前,枣庄行政机关由市中区迁至薛城。近年来,薛城通过棚户区改造和建设城南新城,城区提质扩容,城市大了,人也多了。多到多少?4月下旬,枣庄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在薛城观摩座谈时,当地汇报全区城市人口25万,市委书记陈伟直言“数字不准确,应该不到20万”。 记者了解到,目前枣庄没一个部门能提供全市准确的城市人口数字。有些人户籍是农村,但在城市买房居住;有些人户籍在城市,却生活在农村。前不久,市委办公室依据10年来城市电表数和水表数,参考统计部门的调查,最后测算出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数:滕州市43万、市中区39万、薛城区18万。 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势必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专家认为,如果人口聚集超不过50万人,城市萎缩不可避免,超过50万人,城市才会步入良性循环,稳定发展。人口50万是个临界点,这应是一条公认的城市发展规律。 反观枣庄,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除滕州外,其他5个区彼此散列,人口规模偏小。这种组团城市的分布格局,“天然”注定了偌大一个枣庄,缺失一个“中心城”。而一项统计似乎正在印证专家的判断:近几年,枣庄全市平均每年迁入1.1万人,迁出1.4万人,净流出3000人。 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人从哪里来成了枣庄面临的最大难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当务之急就是化解中心城市人气不足的窘境。 专家认为,判断一个城市是否有张力,除了“50万城市人口”的这一临界点,就是有效就业,应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当地就业。聚集人气,反转迁移,陈伟认为主要功夫应下在发展产业上,“人气的背后是就业,就业的背后是产业。 当下,枣庄几个区市眼前都摆着几乎一道同样的命题:有什么产业优势?如何尽快做强做大,吸引更多的人实现就业?一位区委书记告诉记者,过去发展产业重视的是税收,看看能否“多收三五斗”;今后观念要转变,要更重视就业。 如何以提振产业聚集人气,尽快让城市人口迈过50万门槛?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的与会人员逐渐形成共识。滕州可以自成一体,人口170多万,辐射山亭区50多万人口,煤化工、机床、玻璃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外加杏花村干杂海货等专业市场,形成超过50万城市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应该水到渠成。 薛城、市中、峄城、山亭、台儿庄5个区的城市人口,加在一起70多万,但根本聚不成“中心”,问题就出在相互割裂,自成一体。以“BRT交通”实现组团式同城化,形散神不散,抱团构建中心城市应是可行之举。目前,这5个区已全部开通BRT,通车里程148.5公里,只需花2元钱,即可便捷通行市区,时间比以前节省了一半多,全市交通量从5000多万人次增加到8000多万人次,意味着城市的张力增加30%。 “组团”发展格局产生的适度距离感,无疑为五区的产业选择和功能定位区隔出了清晰的施展空间:市中区是对内的商贸中心,峄城区与市中区距离仅5公里,两区融合发展;薛城区做对外的高端商务中心;台儿庄区借助古城发展成为文化旅游中心;山亭区做绿色农产品开发和休闲旅游。 一位区领导对城市功能定位发展也表达了担忧:在目前财税体制、行政管理、考核机制下,“分灶吃饭”的现实,使得在实施操作层面确有难度,还需克服既有惯性发展思维的束缚。因此,从分到合,从合到分,这之间需要的是周密规划、细致论证,以更多的顶层设计为组团跨越提供“硬约束”。
初审编辑:张敏
责任编辑:马震 ![]() 热点图片>更多<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