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民生

新闻分析:分析“油价破百”需要辩证思维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大众网 编辑:枣庄大众网

        

    (新闻分析)分析“油价破百”需要辩证思维

        1月2日,交易员在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竞价交易。受到投资者担心原油供应紧张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2日在历史上首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新华社记者 侯俊 摄

    财经观察:六大因素催高国际油价
    新华时评:油价“破百”敲响能源消费警钟
    经济观察:高油价使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再添变数
    经济观察:百元油价尚未冲击中国 油价会否攀升?

        新华网北京1月6日电(记者南辰)受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近日一度跃上每桶100美元大关。虽然“油价破百”只是暂时摸高,但是其在国际社会引起的“心理震撼效应”是巨大的,再次印证了“高油价时代”的来临。

     

        由于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仍未完成,且发改委对油价采取谨慎的调控政策,因此,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浮动滞后于国际油价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油价破百”对国内汽车社会的影响目前多局限于心理层面。不过,分析“油价破百”的综合影响需要辩证思维,既不能孤立地从单一角度看待,也不能静止地看待。

        从主要矛盾分析,交通运输是目前我国能源消耗最大,也是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据全国交通运输协会副秘书长索沪生近日介绍,不包括私人汽车出行的能耗,到2020年,我国交通运输消耗能源将是现在的两倍以上。据有关测算,到2020年,我国私人汽车的数量将超过1亿辆,这方面的交通能耗更将飞速增长。与这种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各类汽车平均每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07年1月至11月,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6.25%。

        把以上这些因素综合放在“高油价时代”的背景下剖析,如何科学引导私人汽车的使用与加速公车改革迫在眉睫。当前,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汽车社会的第二次转型——向节约型汽车社会的转型依然步伐缓慢。无论是从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还是从汽车消费引导的角度,抑或是从城市交通规划的角度,尚未建立起立体、科学的政策引导体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产销规模逼近千万辆的新车增速。如果这种局面不尽快改变,“高油价时代”将对我们新兴的汽车社会造成重压,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国际油价长期在高位徘徊也不会是孤立的现象。由于原油价格高涨,巴西、美国等国都在将注意力转向生物乙醇或生物柴油的开发。而生物燃料的原料多来自玉米、大豆、甘蔗等作物,其造成的连锁反应往往是油价涨、粮价也涨,粮食市场会与能源市场的变局产生“共振”,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重要砝码。中国作为粮食和食用油的需求大国,对此也应当未雨绸缪。

        类似的问题还有在“高油价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引导瓶装水等能源消耗型消费。国外研究证明,全世界每年瓶装水需求量和消费量正在迅速增长,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首先,大多数水瓶用聚乙烯制造,而这种塑料是原油的衍生品,瓶装水的包装耗费了更多的石油。另外,瓶装水的运输和塑料瓶的回收都需要耗费大量燃料。对此,国内各级政府机关理应率先垂范,不做塑料瓶装水的购买和使用大户。

        在“高油价时代”,最难捕捉的是国内燃油税推出的时机。既然我们已经错过了五六十美元一桶甚至更低的油价,如何捕捉“高油价时代”的盘整时机显得更为关键。有关部门既要准确判断国际油价的长期走势和近期走势,还要充分考量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的承受力。“择机出台”这寥寥四个字,却可以考验管理者有无大眼界、大智慧、大气魄。

        当前,老百姓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按照国际、国内油价前几次浮动的“规律”,在国际油价涨而国内油价调整滞后的这段时间内,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的严重倒挂往往会加剧供求矛盾。在市场经济杠杆的作用下,炼油厂如果缺乏积极性,往往会使局部地区、部分品种的燃油供应出现不畅。例如,去年下半年云南等地出现的柴油短缺现象,尤其值得监管部门高度关注。而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完成前,这将成为摆在石化垄断企业面前的关于社会责任的考题,需要这些企业以大局为重,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图表:国际油价盘中突破100美元 新华社发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