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大众网1月12日讯(通讯员 王飞龙 马敬东 摄影报道)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是台儿庄一道靓丽的风景,大运河的泱泱之脉同时孕育了人们扶弱助残的浓浓情怀。
2010年年初的一个冬日,笔者来到座落于古运河畔的枣庄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尽管室外是摄氏零下七、八度的低温,但托养中心里却充满着融融的暖意。这里居住着40多位鳏寡孤独的残疾老人、说不出自己姓名的智障少年以及不满周岁的残疾弃婴,年龄最长的106岁,最小的仅出生4个月。托养中心李立侠院长向我们介绍说,中心始建于2006年5月。每年服务残疾人2000余人次,固定服务对象400余户。中心内设食堂、卫生保健室、康复训练活动室、娱乐室等场所,为重度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老年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综合性服务。中心以“人性、柔情、规范”为服务理念,对入住残疾人实行全日制服务,24小时守护,使入住人员置身于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家庭之中,达到家庭放心,社会称赞,服务对象满意的效果。
2008年,中心来了一位105岁高龄的老人姚廷英,儿子、儿媳去世,由孙女送来。老人来的时候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神志也不清醒,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李立侠和护理人员对老人悉心照顾,每天给她洗脚、按摩,帮她疏通筋骨,坐在床前陪老人说话。不久,奇迹出现了,老人神志慢慢清醒了,先是可以在床上坐起来,能和别人交谈,后来可以下床散步,现在已能自己吃饭,生活基本自理。提起李立侠,老人就夸个不停:“立侠就像俺亲闺女一样,对俺可好了。”
2009年2月11日清晨,天气异常寒冷。李立侠在中心大门口看见很多晨练的人们围着地上的一个小纸箱,她好奇地走过去,原来纸箱里躺着一个婴儿。小家伙面色发青、呼吸急促,被刮光了头发的头皮上,布满了注射后的针眼。李立侠连忙把孩子抱到医院,经医生诊断,这个出生仅8个月的婴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建议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李立侠又抱着孩子来到市立医院,院领导和医生被李立侠的行动所感动,免收了孩子所有的检查费用。回到中心,李立侠给孩子洗了澡,买来奶粉和玩具,给孩子取名字叫“迦勒”。11月7日,中心又收养了一个出生仅两个月就被遗弃的双目失明的男婴“迦拿”。护理人员总是以父母般的胸怀来关爱弃婴,像亲生父母一样疼爱弃婴。
在中心我们见到一个帮助护理人员送饭、打扫卫生的智障少年。李院长告诉我们他叫刘闯,2008年父母从市中区把他送来入托时连自己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如今他不仅能生活自理,而且还能帮助他人。
中心还居住着两对老年夫妇,一对是峄城区70多岁的孙晋环、张兴华夫妇,一对是市中区80多岁的李春荣、崔士英夫妇,他们都是慕名来这里安享晚年的。
谈到创办托养中心的初衷,今年47岁的李立侠院长告诉我们,她原来在一家企业工作,后来由于企业不景气,她成了下岗职工。为了养家糊口,她做起了小生意。一直忙于生意的她对父母的照顾相对减少,后来老父亲因病去世。“子欲养而亲不在”,于是,她想到创建一所托养中心,专门收养残疾人、鳏寡孤独的老人和社会弃婴,帮扶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她的行动得到了台儿庄区委统战部、区民政局、区残联等相关部门的赞同和支持。她先后多次到徐州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并拿出自己多年做小生意攒下的钱,加上社会各界的捐助,建起了这所全日托养残疾人、弃婴以及五保老人的托养中心。3年多来,中心规模不断扩大,已有80多个房间,100多个床位。中心不仅对入住的残疾人和老人悉心照顾,还发动志愿者对社会上的困难群众给予帮助,他们把中心的爱心电话向社会公布,遇有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总会组织志愿者上门帮助,将爱心奉献到社会。目前,中心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已达80余人,每年帮助、探视社会上的困难群众达800多户。中心护理人员默默帮扶弱势群体,无私地向社会奉献爱心,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曲爱的颂歌。李立侠当选为“枣庄市首届道德模范”。
截至2009年,枣庄市通过民办公助、合作共建等形式,建成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8处,既为残疾人创造了平等、参与、共享的环境,又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枣庄市政府将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列为2009年为民办的100件实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