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法制

探视父母不能靠法院判决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 编辑:枣庄大众网

       

     

        郑州一对70多岁的夫妇将小女儿诉至法院,要求小女儿每月支付赡养费800元,并一月回家探望两次。法院一审支持了他们的请求,二审法官说服他们的女儿服从了一审判决。(10月25日河南商报)
        父母含辛茹苦把儿女养育成人,莫说指望其养老送终,就连基本的探望都成奢求,实在令人悲哀。前不久,山东一对父母为了让儿子回家陪吃一顿饭,心甘情愿花上100元作为奖励,日前网上又流行洒一年中见父母的次数,这些都反映在老人的精神赡养方面存在着问题。

        现在,法官主持正义,让父母拿到了女儿每月回家探望两次的判决,这让善良的人们松了一口气,但笔者提心,这绝非是花好月圆的大团圆结局,赢了官司的父母心中并不会有多少快意,逝去的亲情也不能指望一纸判决给找回来。

        当然,无论是依照法理还是人情,法院的判决都没有错,甚至,因为伸张了伦理正义,又能与时俱进,也许会成为 “民事附带道德”案件的经典案例。问题是,这样的判决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免不了遭遇判决容易执行难的宿命。

        每月200元(经法院调解为这一数目)赡养费,标的明确,不会产生歧义,而每月两次的探望,就容易流于形式,止于判决。因为看望父母并不是如“1+1=2”这么简单的事,当事人是否从内心感恩父母,是否履行了探望义务,由谁来监督?是父母,居委会,还是法院的执行部门,由于没有衡量标准,没有责任单位,仅靠当事人自觉和良心,这样的判决不靠谱!

        也许,法院的本意只是把判决作为一种象征意义,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并不要求其具有强制约束力,但既然作为一份判决,就要具有法律效力。

        在这件案件中,还是应当让法律归法律,道德归道德,法院只负责经济赡养的审理和判决,而精神赡养则让公序良俗伦理道德去调整,“民事附带道德”绝不是好办法。否则,女儿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过去行为的错误,不能主动履行对父母按期探视的义务,而法律对此又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受到伤害的就不止是父母,还会有民众的良知、社会的伦理、国家的法律。

     

          张夫清 撰文 (山亭区检察院宣)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