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新闻

永安派出所长做客大众网 畅谈公安“安”文化

2014年04月23日 15:12作者:孙姝华来源:大众网

4月22日,由枣庄大众网联合枣庄市公安局市中分局推出的大型网络访谈栏目——《所长在线》正式启动。市中公安分局永安派出所的所长赵士存作为首期嘉宾做客枣庄大众网直播间,与网友共同分享了基层民警的工作与生活及永安派出所立足工作实际,唱响公安“安”文化,用文化魂铸警魂,推出“校园安全《三字经》”、“曹平说事心语室”、“八联”等系列创新举措,更好的为民服务。

  唱响公安“安”文化 用文化魂铸警魂

  主持人:其实我们做这些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了保一方平安。这些工作都是围绕一个“安”字来进行的,其实这个“安”字和我们赵所长有着很大的渊源。为了让社会环境更加安定,让社区老百姓更加安心,咱们永安派出所提出了一个“安文化”。安文化包括四个部分,现代安文化、传统安文化、道德安文化和责任安文化。我们请赵所长给我们解释一下这四个方面。

  赵士存:我们分局党委李局长、贺政委高度重视公安文化建设,通过公安文化建设,不断地提高我们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作为公安的软实力来促进我们公安整体工作的健康发展。民警的素质提高了,文化的理念增强了,不仅有利于推动我们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惠及于辖区老百姓。实际上永安派出所“安文化”,不是我创造的,不是我发明的,是我们永安派出所历届的班子、历届的民警,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这项工作,只是我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提炼。而认为用“公安安文化”更能够具有冲击力和说服力,而且公安安文化,我们提出一种理念,就是唱响公安“安”文化,用文化魂来铸警魂。

  刚才主持人说到的传统文化、道德文化、安文化、责任文化等等,是我们整个安文化的一些细分。

  举例说,现代安文化,我们把安全防范、安全提示的东西,通过安文化向社会推介,让老百姓从思想深处根植安的理念,让我们有一种推介安文化的责任。传统文化里边,我们尽最大努力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法理情和四德这些东西进一步的提升我们民警警察文化的同时,让老百姓受益,让老百姓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安文化得到教育,增强他们对安全理念的认识。道德文化这一块,也是最近我们践行群众路线,把道德文化用到我们公安实际中的一些具体举措。责任文化,去年我们在一些水库、坑坝安置了一些“严禁游泳”等标志,确确实实警示了相关的群众,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安文化的工作,我们才刚刚迈了一小步,下一步准备在安文化的大道上走的更远,争取在公安安文化的运用上再有一些新的突破。

  主持人:其实从赵所长的描述中也可以感受到,赵所长对安文化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也发现赵所长把安文化不仅仅是形成了书面的语言,而且是放在了很多工作的细节上。比如说赵所长,我们永安派出所就曾经做了校园安全三字经,这种三字经的书签上就有一个“安”字。像这种“安”字在永安派出所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这样也就让我们的民警最大限度的理解安文化,时时刻刻受它的熏陶,这样也可以把安文化进而带到我们的工作中,带到人民群众中。

  像您刚才提到的用现代文化铸警魂,我们收集了永安派出所举办活动的一些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永安派出所近期所开展的一些活动。像这张照片,就是永安派出所走进小学校园里,向学生宣传校园安全三字经。赵所长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校园安全三字经的活动。

永安派出所推出校园法制安全《三字经》,用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把安全防范的意识根植到孩子们的心田。

永安派出所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之余,回到家里以后能够很好的有一个学习的环境。

  推出校园安全《三字经》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赵士存:我们在校园开展护校安全活动的同时,我们认为应该用一种我们传统文化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我们公安工作安全防范的一些常识性东西,浓缩在一种载体里边,向学生们进行推介。用什么形式最好?用我们小时候读过《三字经》,这个《三字经》可以说影响我们一生。我们就借鉴古人推出的这种三字经,我们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把安全防范的相关内容浓缩到三字经里边,就是现代的校园安全《三字经》。通过发放校园安全三字经的书签、书皮和校园安全小卫士等活动的开展,用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把安全防范的意识根植到我们孩子的心田,让他们从小就树立一个安全的理念。安全是天,安全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树立了安全理念,会让他一生幸福平安。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有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未来,是一个小太阳。通过他们来带动整个的家庭的平安,通过家庭平安来带动社会的平安。看似一个小事情,实际上它是一个社会最小的细胞,而且通过这个社会最小细胞的裂变,能够起到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做大做强。另外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安文化,让孩子们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能够接受的模式,他会变成过去是我们给他灌输,变成他主动的参与进去。通过我们一系列的举措和活动,目前我们辖区的学生受益率达到百分之百,接受我们的教育宣传的学生,达到10万人次以上。

  主持人:我们在这里也拿到了一份校园法制安全三字经的书皮,从这个书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把校园法制安全三字经都写在了书皮的背面,这样我们小学生可以在上课、课余,随时都可以看到这个三字经,把安全意识时刻记在脑里。

  我们再看一下其他的一些活动的照片。像这一幅图片展示的活动,就是永安派出所走进我们枣庄学院,向枣庄学院的学生介绍一些在水库旁边的安全知识。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像这一组,就是我们永安派出所尽心尽力、非常重视的一项活动,就是对留守儿童的一些关心和爱护。赵所长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警务室里的留守儿童这项活动吗?

  赵士存:留守儿童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们永安乡,特别新型社区,留守儿童这一块比较多,我们针对留守儿童的一些具体的需求,我们的社区民警,副所长曹平所长首创了“留守儿童之家”,把我们辖区的留守儿童专门拿出一间屋,聘附近的一些老师、一些大学的学生,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些相关的服务,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之余,回到家里以后能够很好的有一个学习的环境。同时留守儿童中,有一些困难户,我们了解完以后,所里相关同志一起,借助社会的力量,对辖区的11名困难户进行了救助。

  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公安机关公安民警的神圣的职责,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目前我们在留守儿童之家打造的整个过程中,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管是我们永安新型社区的几个村队,还是社会上的学校、社会的各种力量知道了以后,主动捐书桌、捐凳子、捐书橱、捐书籍,确确实实形成了留守儿童社会共同来关注的这么一种良好形势。

“有事说事,无事说法”,永安派出所借鉴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的创立了“曹平说事心语室”。

  曹平说事心语室:有事说事,无事说法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咱们留守儿童之家的创造,可能就是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这也是我们具体的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其他的关于我们社区工作的一些举措,比如“曹平说事心语室”这么一个工作室。请赵所长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工作室的情况。

  赵士存:我们这个工作室,也是我们公安安文化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执法、服务群众之中的具体体现。我们刚才说到了,永安新型社区是7个市地村的村民搬到这个社区以后,共同组建的一个新的家园。过去大家彼此间不熟悉,而且农村的生活习惯和城里的生活习惯有一些差异,如何为他们实实在在地搞好服务,包括过去邻里之间相互不熟悉,容易产生一些误会和摩擦。如果到公安机关打官司,那就伤了和气。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新的难题。我们的社区民警曹平所长一直在辖区工作,人熟地熟,群众关系好,党群关系好,人缘比较好。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想到了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在公安执法中使用,他就借鉴我们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的模式,叫“曹平说事心语室”,他打的宣传口号是“有事说事,无事说法”。

  主持人:这就是既有借鉴,又有创新。

  赵士存:是,他通过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的理念,总结了十个字,就是儒、释、道、法、理、情、孝、仁、和、睦,通过这十个字的解读,老百姓对号入座,你遇见什么问题,我就给你解决什么问题;你遇见什么问题,我就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儒不管我就用道,道不管我就用法,总也一个法能适合你。确确实实通过这种活动,拉近了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老百姓把他当成贴心人。就像刚才我在回答问题中说到的,有几百个我们的社区群众受益,也解决了上百个实际问题,从而大大提升了我们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位置。应该这样说,曹平说事心语室架起了我们社区民警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我们警察安全文化、传统文化在公安所执法中的一次有效、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包括中央级的媒体给予了相关的报道。我们想下一步在工作中不断的进步完善“曹平说事心语室”,不断的通过“曹平说事心语室”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争取在其他有条件的社区,再推广一些相关的心语室,让心语室的做法能在我们永安派出所开花结果,让我们的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教育。现在永安新型社区,我们一些村民说,我们是小事不出区、大事不出所。确确实实在心语室的发挥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初审编辑:张敏
责任编辑:田田
友荐云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