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社会

枣庄翻天覆地的巨变幸福城市的崛起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 编辑:张秋峰

       

        大众网枣庄12月29日讯 1945年5月,中共鲁南军区消灭侵占枣庄的日伪军之后,建立了枣庄市政府,属鲁南三专署领导,直到1946年10月。1960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峄县建制,建立枣庄市(县级市)。1961年9月12日,枣庄市由地辖市改为省辖市。刘干同志任市委书记,刘维理、张新村同志为副书记,韩韦铁同志任市长。我于1952年6月来枣庄工作,已近60年了,亲历了枣庄建省辖市5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先后十一届领导集体,带领全市人民渡过国民经济最为困难的三年和“十年内乱”的浩劫,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幕。这是战胜困难、开拓进取的50年;是拨乱反正、革故鼎新的50年;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50年;是顽强奋斗,夺取革命建设、改革重大胜利的50年;是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50年。

        经济大跨越

        枣庄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不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成就辉煌。一是综合实力全面提升。1961年与2010年对比:生产总值由2.51亿元到1362.04亿元,增长543倍;第一产业增加值由0.86亿元到117.56亿元,增长136倍;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25亿元到818.37亿元,增长654倍;第三产业增加值由0.40亿元到426.11亿元,增长1065倍。财政总收入由4190万元到137.41亿元。银行存款由2979万元到894.42亿元,其中城乡储蓄存款由795万元到512.32亿元。二是新型工业化加快。在“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发展成为煤炭、电力、煤化工、新型建材、纺织、造纸、机械、电子、食品、新能源等十大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由1961年的0.94亿元到2010年达到749.34亿元。煤化工骨干企业已达26家,成为全国的煤化工基地。不断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环境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三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农业增加值50年均增长7.2%。粮食总产量由1961年的31.42万吨,到2010年达到192.99万吨,粮食、经济作物比为69.9:30.1。林地面积由2.91万亩,发展到160多万亩,畜牧业已占农业总产值的25.2%。

        改革大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枣庄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生产到流通,从单项推进到综合配套,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主要实行四个转变、四改、四放。一是从对农民卡得过死,转变到搞活农村经济上来,改革“大锅饭”,放开家庭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了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1998年全市乡(镇)、村、联合体、个体企业达到6.2万个,从业人员58.6万人,实现总产值348.42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7.1%。二是从对企业统得过死,转变到搞活企业上来,改革企业内部动力,管理权限下放。市政府向企业下放“九权”,建立各种承包责任制,建立厂长负责制,实行浮动工资制,建立完善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集团。1998年面对90%以上企业严重亏损的困难局面,采用兼并、拍卖、破产、股份制、外资嫁接、产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改制企业1745家,优化重组资产100.6亿元,启动停产半停产企业907家。三是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改革经济调节手段,放开市场。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培育发展了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人才信息市场体系等,同时完善了价格形成机制、市场中介服务机制、市场竞争与监督管理机制。四是从“一大二公”的经济模式转变到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上来,改革所有制结构,放开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到1992年底,全市个体、私营工商户发展到58232户,113927人,注册资金33782万元,销售收入151986万元,纳税4410万元。到2010年非公有经济(民营)单位达到15.78万户,从业人员62.41万人,实现增加值762.38亿元,占全市GDP的55.97%,纳税额94.56亿元,占税收总额的76.9%。

        对外大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枣庄市突破了闭关自守的思路,不断把对外开放推向新水平,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一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发展“三资”企业。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共引进国外(境外)先进设备、技术120余套,使我市的工业水平上了新的台阶。八十年代引进的美国德士古气化技术改造鲁南化肥厂,是经国务院七位总理、副总理会签同意的。前后奋斗了八年,直到1993年4月正式投产成功。后来鲁化同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开发千吨级多喷对置式新型气化炉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新一轮煤气化工艺的核心技术,并推广到全国。我市己成为全国的煤化工基地。从1987年引进外资以来,共建设“三资”企业235家。峄城区引进葡萄牙诚通集团并购榴园水泥,又在山亭区建新厂,成为引进跨国公司的成功典范。二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1988年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0年11月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1992年成为国家科委重点管理的高新区,国务委员宋健同志提了区名。2003年市委、市政府结合新城建设,对高新区东扩加快发展作出了重大决定。高新区顽强拼搏二次创业实现了新的大跨越。新修道路35条,实现了“七通一平”,建立各类公司1100家,入区建设企业300多家,泰国工业园建设顺利。工贸总收入65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6亿多元。1992年枣庄经济开发区和滕州经济开发区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4年以来又争取省政府批准设立了峄城、山亭、薛城、台儿庄经济开发区。6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已达88.4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180家,其中外资企业147家。三是 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合作。先后与德国的施普罗克赫弗尔市、日本的美祢市、澳大利亚的新英格兰西北区结为友好城市。同世界上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全市境外投资企业6家,外贸出口、海外承包工程、外派海外劳务人员都有重大突破。1992中国友好观光年枣庄榴花会,为以后的经贸洽谈会开了先河。四是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2000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招商引资的重大战略部署,确立了“枣庄以外就是外,借助外力发展枣庄”的大开放思路,号召全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放开搞活,加快发展”。制定了鼓励政策,优化了投资环境,引进货币资本、智力资本、高新技术。到2010年全市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84亿元,推动了大项目建设。

        文化大繁荣

        历史是城市的内涵,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的热切愿望。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一是弘扬传统文化。枣庄历史文化悠久,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5000年的人文文化,3000年的战地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先后多次召开“墨子”、“鲁班”、“奚仲”、“女娲”、“金瓶梅”、“运河文化”、“中兴文化”、“台儿庄大战”等研讨会,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的民族精神。柳琴戏、鲁班传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女娲传说等九项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43项列为市级名录。北辛文化遗址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31处物质文化单位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成就斐然。市、区(市)先后建博物馆、纪念馆10处,图书馆11处,乡镇街道文化站90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958年创刊的《枣庄通讯》改刊为《枣庄日报》,《鲁南晨刊》提升为《枣庄晚报》,成为人民喜爱的报纸。1984年9月人民广播电台开播,1985年10月建立枣庄电视台,现已对城乡全覆盖,完成了村村通有线电视,数字化电视正逐步实施。同中央、省电视台合作,先后摄制了《铁道游击队》、《民国大劫案》、《石榴花开》等24部电视剧,有的获得“金鹰奖”、“飞天奖”、“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三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经过50年的努力,全市国民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教育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强化。过去中小学校是“黑屋子”、“土台子”,现在是新校舍、新讲台、新课桌凳。上世纪90年代初依法实施的“双基”工作,1994年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97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61年在校小学生152476人,入学率仅为60%,2010年小学在校生26.45万人,入学率为100%。1961年中学在校生9286人,2010年达到21.84万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由1961年的1306人,发展到62117人。普通高等学校从无到有,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在校生达21410人,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每万人拥有大学生由1961年的0.73人,增加到54.75人。四是文化旅游业创佳绩。枣庄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开发建设了最大的石榴园————12万亩冠世榴园;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全国最美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微山湖湿地;重修了青檀寺、甘泉寺;建设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铁道游击队影视城,墨子、鲁班纪念馆,奚仲纪念园,中兴煤矿百年矿史馆。2008年坚持存古、复古、创古的原则建设了台儿庄古城,打造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运河文化博览城、江北古水城,成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同时带动了10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围绕“天下第一庄”的品牌,促进了“枣庄二日游”的开展,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40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

        城市大变化

        枣庄建市以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是老城变新变大。1961年枣庄建市时,当时城市人口不足两万人,城区面积1.4平方公里,房屋破旧,市政设施简陋,城市街道狭窄,土质路面,煤灰遍地。“一个岗楼一个兵,一把花生吃全城”。1963年以来,先后建设和拓宽胜利路、君山路、解放路、青檀路、文化路、光明路、东、西、北外环路等30多条道路,整修了167条背街小巷。建设了香港街、君山商城、新华商贸城、南马道商业街、开元大街、吉品街、批发城等,繁荣了市场。治理了东沙河,新建了光明广场、东湖公园、鲁南水城、北山风景区。加快了棚户区改造,新建了30多个居民小区,开发建设住房面积280多万平方米,人均住房达30平方米,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老城城区面积已达46平方公里,现又在东湖周围,实施现代化城市新区建设。二是现代化的新城崛起。1998年6月市委、市政府安排市级离退休老同志讨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我根据讨论的意见,向市委、市政府写了建议。建议坚持1984年省政府397号文批复。由枣庄、薛城组建中心城,在薛城东侧、高速公路东、袁寨山前建设新城。1998年11月25日市委组织市、区(市)领导干部和市人大常委投票公决,87.6%的人员支持我们老同志的建议。市人大两次通过“决议”,1999年7月18日省政府正式批复,确立了新城区是枣庄市政治文化中心。2000年5月18日拉开新城建设帷幕,采取“超前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建设。经过市委、市政府和建设者的努力奋斗,基本实现了“10年时间,新城建成区达1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人”的规划。2004年6月,市直机关迁移至新城,实施了政治中心历史性的战略转移。高新区东扩贯通100平方公里的35条道路的建设,城中18个村庄的改建更加加快了新城建设。苦战十年,跨越50年。一个现代化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一定能适应高铁时代的到来,一定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追求,一定能达到我国2050年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枣庄人民,永远铭记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建设新城带动中心城的伟大功勋,永远铭记这座21世纪的历史丰碑。三是建设幸福枣庄。2006年7月新一轮城市规划,确定新城、薛城、市中、峄城为中心城。到2010年中心城区面积已达101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已达49.2%。市委、市政府围绕“一大战略”、“三大战役”的部署,按照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优化配置城市资源,提高城市功能,把枣庄打造成宜居、宜学、宜工、宜商、宜游的幸福之地,树立“江北水乡·运河古城”,鲁南“门户城市”的新形象。枣庄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先进城市、生态示范区、平安枣庄先进市,为幸福枣庄提供了生态良好、社会安全的环境;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提高,人均GDP达到36839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0元,农民人均收入7103元,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3.8%,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4%,新农保达到71.1%,为幸福枣庄奠定了基础;近20多年,城市建设新房两千多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9.5平方米,高标准实施的棚户区改造,经济房、廉租房建设,新农村建设加快,人均住房31平方米,为幸福枣庄提供了安居乐业之地;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幸福枣庄人提高了文化素质和人均寿命;“文化强市”战略、“兼爱尚义、求新致和”的城市精神,为幸福枣庄提供了精神文化;每年100件惠民实事,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幸福枣庄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枣庄城市转型正在加快,幸福枣庄正在崛起。

        民主政治大发展

        枣庄市委、市政府高举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是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枣庄建县级市后,于1960年12月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61年建省辖市后于1963年5月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了市长、副市长和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未设人大常委会。1966年1月召开枣庄市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中断11年之久,人民政协会议中断14年之久。文革结束后,1978年6月召开了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按全省要求计届次);1980年4月召开第二届枣庄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市人大、政协的恢复,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二是建立民主党派组织。从1983年7月到1985年12月,我市相继建立九三学社、农工民主党、民主建国会、民主同盟、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0多年来各民主党派有了更大发展,制度更加完善,参政党的作用更加显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三是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恢复人民的民主权利。枣庄过去历次运动整人最多,枣庄“十年内乱”又是重灾区。1978年根据中央、省委组织部的指示精神,为文革中错处理的348名干部、360名党员作了纠正,为963名右派摘了帽子,为反右倾、拔白旗和“四清”中被错处理的干部进行纠正。报中央、省批准为“枣庄反党叛乱、反革命事件”、“枣庄反革命黑案”彻底平反,为逮捕入狱的7名干部、隔离审查的12名领导干部平反,对打死、逼死的120多名干部群众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落实政策,解决历次政治运动遗留问题,顺党心,合民意,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四是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枣庄市先后制定了村委会、居委会选举办法,农民、居民直接选举村、居委会的干部,推进了村(居)民自治、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广泛发动人民参与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平安枣庄建设;参与城市规划、城市名片、城市精神大讨论;参与普法教育和评议监督机关、事业单位的行风。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行业社团和民间组织。现在注册登记的民间组织共1340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枣庄建市50年的伟大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城乡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我们备受振奋、备觉自豪。辉煌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和人民不断传承、接力书写的,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也是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顺势而上,自强不息;充分发挥枣庄矿产丰富、能源充足、交通便利、文化深厚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不断开拓进取;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市人民艰苦奋斗,人和凝聚强市富民的力量。岁月在流逝,时代开启了新篇章。枣庄市的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为建市60周年时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到建国100周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奋斗、再奋斗!(王允琳)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