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内容 > 古城随笔

金石:“长安花” 盛开枣庄2000年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 编辑:张秋峰

       

    《西安日报》  金石

     

     

        虽然已进入秋末,但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冠世榴园里有一朵鲜艳的石榴花。那不是真正的石榴花,而是西安世园会吉祥物“长安花”。

        10月15日下午,峄城区林业局副局长侯乐峰带着“长安花”喜悦地回到“中国石榴之乡”峄城。

        侯乐峰此举有特殊意义,使2000年前来自长安的石榴树实体,与2000年后来自西安的以石榴花为造型的“长安花”在枣庄相聚,象征长安文化对外交流的绵延不断。

        “榴花仙子”为爱情被化作石榴树

        “石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长安的。当时只有皇亲贵族才能观赏到石榴。汉丞相匡衡告老还乡时把石榴从长安带到枣庄。带回来以后种了这么多。”本月中旬,《西安日报》记者参加“百名文化记者台儿庄行”活动时,采访了枣庄市市长陈伟。谈到枣庄和西安的友谊,陈伟说出了枣庄石榴与长安石榴的历史渊源。

        关于这一历史,不仅枣庄市市长知道,枣庄的老农也知道,而且有个传说:

        匡衡原是天宫多才多艺的文曲星,与能歌善舞、貌美绝伦的榴花仙子相爱。不料王母娘娘偷偷爱上了文曲星,见文曲星和榴花仙子形影不离,醋意大发,给榴花仙子安了个罪名,打到西域一个叫安石国的地方,变成一棵石榴树。不久张骞奉汉武帝旨意出使西域,把石榴从安石国引入汉长安城皇家上林苑,其中就有榴花仙子化身。

        自榴花仙子被打到西域,文曲星视王母娘娘为敌。王母娘娘一怒之下,给文曲星也捏个罪名,打下凡间,到了大汉国东海郡九顶凤凰山南面,投胎到一户不能再穷的匡姓人家,取名匡衡。由于有文曲星的悟性,匡衡孜孜不倦地求学,最后当了汉丞相,经常出入上林苑。有一年五六月正是石榴花盛开的时节,匡衡前往上林苑,到了榴花仙子化身的石榴树下,突然前情感悟,打一个盹,与榴花仙子在梦中相会。从那以后,两人在梦中常来常往。匡衡到晚年被罢相。由于匡衡是汉成帝的老师,有相父的名分,向皇帝提出给他一部分石榴树,拿回老家栽植。就这样弄了几棵石榴,其中有榴花仙子化身的那棵树。从那以后,就在峄城建起石榴园。

        不久,一名18岁村姑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在石榴园殉情上吊,家人将其就地埋葬。榴花仙子让匡衡打开坟墓,用身体暖温村姑身体,然后她附身还魂。就这样,榴花仙子和匡衡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枣庄有关石榴的文化十分丰富,峄城区作协主席邵明思收集到当地关于石榴传说一二十个,其中以神话、名人、平民故事等三大系列为主体内容。邵明思和枣庄许多老百姓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枣庄的石榴是匡衡引进的。“家有万亩榴,胜似千户侯;家有千株榴,吃穿不用愁。”邵明思说,当年匡衡用此话鼓励枣庄群众种植石榴。

        如今在石榴园南侧有匡衡墓和匡衡祠,与之相望的是人们在石榴园中塑的榴花仙子雕像。

        可信的推测

        在西安市临潼区,也有一个关于石榴的传说:

        女娲炼石补天时,不慎将一块红宝石落在骊山脚下。一年,安石国王子在山林打猎时救了一只快要冻死的金翅鸟。金翅鸟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不远万里飞到骊山,将那块红宝石衔到安石国,投到王子的御花园,结果长出一棵石榴树。不久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到了安石国。正值安石国大旱,御花园中的石榴树奄奄一息。张骞把汉朝修建水利工程的经验教给安石国的人,不仅救活百姓的庄稼,也救活了那棵石榴树。安石国王子为了感谢张骞,欲赠送珠宝,张骞提出愿用这些珠宝换几粒石榴种子。安石国王子爽快答应,从此临潼有了石榴树。

        这虽是一传说,但石榴为张骞从安石国引入,有史资佐证。据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等记载,石榴原产伊朗、阿富汗一带,2100多年前,城固人张骞将其引入汉帝都长安上林苑,因汉武帝喜爱,又栽植到骊山温泉宫。

        枣庄的石榴树果真是匡衡从长安引种的吗?

        身为中国园艺学会石榴分会副秘书长的侯乐峰告诉记者,石榴从长安上林苑向东南方向传播到我国安徽、河南、山西、山东、四川、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等地,确切无疑。至于枣庄的石榴为匡衡引来,只是一个传说,是后人的推测,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当然这种推测也有一定的可信度,匡衡有这个条件:第一,匡衡在枣庄置有土地,有他的地界碑出土,就在峄城石榴园;第二,他当过丞相,能从皇家上林苑带出石榴种苗。

        从小就勤学善思的匡衡

        匡衡是一个从小就勤学善思的人。在枣庄,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流传很广。

        匡衡系峄城区榴园镇匡谈村人。他自小十分好学,但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同乡一大户人家多有藏书。匡衡就去给那家做工,不收分文工钱。主人感觉蹊跷,询问匡衡。匡衡回答:“我就是想读你家的书。”主人连忙将所有书拿出供匡衡读。

        由于家里没有蜡烛,匡衡无法夜间读书。他见邻居有烛光,便将墙壁凿了一个孔,借着墙孔透过的烛光读书。就是这样,他终于成为一位大学问家,尤其擅长说《诗》,为西汉经学家。

        邵明思告诉记者,匡衡年轻时效法孔子杏坛讲学,用石头在村头树下垒了一个谈台,给老百姓讲传授文化知识。从那以后这个村就叫匡谈村。

        元帝即位后,先后发生了日食和地震,汉元帝惶恐,担心是上天降祸汉朝的预兆,向大臣们咨询对策。匡衡上书,列举历史事实说明这些只是自然现象,引用《诗经》阐述真正的祸福全在于人的所作所为,建议皇上裁减宫廷费用,疏远佞臣小人,选拔良臣贤材,接纳忠谏等等。元帝十分欣赏匡衡,提拔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后匡衡又被提拔为丞相。

        侯乐峰告诉记者,由于匡衡私自在峄城置了2000亩地,他在老家的儿子喝醉酒又杀了人,加上他性格刚正不阿在朝廷得罪人多,最后被弹劾,贬为庶民。临离开长安,将上林苑的石榴引回老家。如今匡谈村王姓人都称他们是匡衡的后人。传说当年怕株连,把边框去了,改为王姓。

        发展为全国最大石榴园

        “石榴在西安最盛行是唐代,唐代有许多描写石榴的诗词。”西安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严潇说。

        相传,武则天十分喜欢石榴。因此,石榴在那时进入全盛时期,“榴花遍近郊”,一度出现石榴“非十金不可得”的情况。李商隐有诗:“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韩愈称赞石榴“味美蔗为浆”。

        “到明代万历年间枣庄石榴就多了起来。”侯乐峰告诉记者,根据《峄县志》记载,当时枣庄一带果树有21个种类,其中枣、石榴“尤佳它产,行贩江湖数千里,山居之民皆仰食焉”。说明当时这儿石榴园已有相当规模,成为当地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枣庄市榴园文化研究会会长程文华认为,明朝石榴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明代开通大运河,促使枣庄人观念改变,弃农种植石榴,因为这比种粮食收入高;二是老百姓有和睦相处、多子多福等民俗文化,也促使他们喜欢种石榴。

        在峄城区榴园镇朱村,记者见到一棵被称为石榴王的石榴树,其主干直径有五六十厘米。

        守护这棵树的老农胡福伦说,乾陵皇帝都吃过这棵树的石榴。

        为“百名文化记者台儿庄行”活动当导游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讲解员姚慧子说,上世纪70年代,没有人知道枣庄有石榴。有北京专家在史料上看到以前枣庄的石榴作为贡果给朝廷,就给枣庄写信。枣庄人立即寻找,结果在峄城发现了这片石榴园。

        侯乐峰说,在上世纪70年代前,峄城石榴园面积不到1万亩,粗放管理,病虫害重,“十果九烂”,80%石榴晒干后把皮卖给药材公司。80年代初期开始高速发展种植,一直持续到现在。目前驿城区集中成片的石榴有12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石榴园。

        取得两项吉尼斯之最

        “从外在看,石榴红红火火,给人希望发达、吉祥如意的象征;内在,石榴里的籽多的达七八百粒,少的也有二三百粒,虽然粒多,挤在一起,但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籽粒个体大小基本上没有多少差别。这种和谐对我们人类应该是一个有意的借鉴。”侯乐峰说。

        正是因为石榴给人以热情奔放、团结和睦、求实开放的象征,而且西安种植石榴历史悠久且普遍,1986年,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将石榴花定为西安市市花。一年后,枣庄市人大常委会也将石榴花确定为枣庄市市花。

        侯乐峰告诉记者,枣庄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不断延伸石榴产业链条,开发石榴盆景、石榴茶、石榴酒、石榴饮料等,同时大力发展石榴园旅游事业。

        2001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证峄城的石榴园种植面积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峄城人给他们的这个大石榴园起名“冠世榴园”。

        相隔10年,西安世园会以西安市花石榴花为会徽、吉祥物,又由于西安古称长安,有长治久安之意,定名“长安花”。 “长安花”来自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010年7月4日,由523辆西安私家车组成的车阵拼出了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线形图案,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吴晓红到现场认证,确认该拼图为世界上最大且参与车辆最多的一幅汽车拼图。

        石榴为媒结为友好区

        学园艺专业的侯乐峰1981年毕业后分配到峄城区农业局从事园艺工作。那时关于石榴,文献上记载的多为临潼,其他地方都是只言片语。侯乐峰看到峄城的这片石榴资源非常壮观,而且几乎处于野生状态,于是着手研究,陆续在山东省内外果树杂志、新闻媒体上发文章介绍峄城石榴。从那以后,虽然工作发生过多次变化,他都没有放弃对石榴的研究,把周末业余时间都用到这方面。

        侯乐峰1981年刚工作就和西安有来往。当时西安植物园研究员张俭给枣庄写信,索取石榴树枝条,领导将此事交给侯乐峰办理。侯乐峰给张俭寄去了十几个品种的石榴树枝条,后来在西安植物园都开花结果了。

        侯乐峰告诉记者,在国内,临潼和峄城这两个区,石榴历史悠久,面积比较大,品种比较多,石榴也都果大、外观美、口感好,同时国内研究石榴最早的、颇具成果的也就是临潼和峄城,两个区都有一帮人研究技术、文化,出石榴科技、文化方面的书,也是临潼、峄城最多。两个区所在市的市花也都是石榴花。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两个区的石榴技术人员就有联系,经常互相走动、引种。2005年,经两个区的石榴科研人员牵线搭桥,两个区政府签了建立友好区协议。国内因石榴而建友好区的,这还是首例。

        从2005年以来,侯乐峰来过西安4次,都和石榴有关。

        “长安花”将永久“落户”石榴博览园

        侯乐峰带记者穿过一望无际的冠世榴园,来到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石榴文化博览园。侯乐峰告诉记者,这是全球首家石榴文化博览园,主要目的是弘扬石榴文化,传播石榴科技。该工程由峄城区财政投资3000万,于去年动工,明年可以建成。

        “我肯定要把‘长安花’放进中国石榴文化博览园,永久收藏。”侯乐峰说,去年他在网上看到世园会的吉祥物和石榴有关的,就很感兴趣,立即将其图片从网上下载,并想带回实物收藏展示。今年10月10日第二届全国石榴生产与科研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他便利用这个机会到西安世园会买了这个“长安花”。

        谈到未来和西安的合作,侯乐峰认为,峄城和临潼的石榴跟南方比,有个两个共同的缺点,粒小、成熟晚。中秋节是一个大的消费市场,但中秋节前我们的适口性差。同时,我国虽然是石榴大国,但不是强国,品种、单产都不如伊朗、阿富汗、美国、突尼斯、以色列、印度。深加工上我国也不如有的国家,人家将花、叶、果皮、籽粒、种子都利用得非常好。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两地科技人员几十年不懈努力,甚至几代人默默无闻奉献。我们在全国石榴研讨会上已形成共识,各地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西安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严潇认为,我市在石榴文化挖掘、石榴种子资源收集保护和整个产业链条的开发上要向枣庄学习。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