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教师如何告别亚健康

    2013-09-10 08:57:00作者: 来源: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要到了,各位奋战在教育前线的老师们辛苦啦!教书育人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而且教师也是职业病的多发人群。那么,老师们如何才能既不耽误工作又同时活动身体呢?同时,也祝老师们工作顺利,在繁忙中为自己打造一份愉悦的心情!

原标题:教师如何告别亚健康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要到了,各位奋战在教育前线的老师们辛苦啦!教书育人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而且教师也是职业病的多发人群。那么,老师们如何才能既不耽误工作又同时活动身体呢?同时,也祝老师们工作顺利,在繁忙中为自己打造一份愉悦的心情!

  7成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有关调查数据表明,7成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高强度的工作给教师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以致出现慢性咽喉炎、静脉曲张、颈椎和腰椎疾病以及心理疾病等多种教师职业病。

  粉笔微尘让老师们的咽喉和声带成了“容易受伤”的部位;

  长时间站立授课,下肢静脉内的血柱形成静脉内的压力,使静脉血不易向心脏回流,而向足部倒流,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长期伏案工作时精力高度集中,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紧张,时间一长就会形成颈部肌肉和韧带的慢性损伤,严重者会演变成颈椎病;

  心理学专家认为,心理枯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职业病,而教师正是这种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如何告别亚健康 

  针对常见的几种教师职业病,四川省安全监管局提醒广大教师注意预防职业病的侵害,并给出如下建议:

  科学用嗓,修正讲话的方式,课间休息时让声带也休息一下,常用温开水、薄荷口含片润喉,少食辣椒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以及巧克力等糖分过高的食物,多摄取一些清肺养阴、化痰散结的食物。

  讲课时可慢步走动,以减少站立时间;日常可穿弹性袜,多做促进腿部血液循环的运动;睡前用热水泡脚,自我按摩一下。

  调整好工作中的姿势与时间长度,例如伏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就可放松3-5分钟活动四肢;眼睛疲劳时,可上下左右活动眼球,也可站在窗口或阳台极目远眺。

  日常保健 

  弹脑 端坐在椅子上,两手掌心分别按两只耳朵,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弹击脑部,自己可听到咚咚声响。每日弹10~20下。长此以往坚持,有解除疲劳、防头晕、增强听力、治耳鸣的作用。

  练眼 用眼工作时,每隔半小时远望窗外1分钟,再以紧眨双眼数次的方式休息片刻,也可做转动眼珠运动。这样有利于放松眼部肌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伸懒腰 当身体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时,肌肉组织的静脉血管就会淤积很多血液,这时伸个懒腰,便会促使全身大部分肌肉舒张或收缩。在短短数秒钟的伸懒腰动作中,很多淤滞的血液被赶回心脏,这就可以大大改善血液循环。

  梳头 用木梳从前额至头顶部向后部梳刷,逐渐加快。梳时不要用力过猛以防划破皮肤。这样可刺激头皮神经末梢和头部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消除疲劳、强身和促进头发生长的效果,对脑力劳动者尤为重要。

  脸部运动 工作间隙,将嘴巴最大限度地一张一合,带动脸上全部肌肉以至头皮,进行有节奏的运动。这样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延缓局部各种组织器官的“老化”,使头脑清醒。

  咬牙切齿 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咬牙切齿”。常做咬牙叩齿的动作可以拉动头部肌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进而起到清醒大脑、增强记忆的功效。

  摇头晃脑 颈部由颈椎关节、血管、肌肉韧带等组成,摇头晃脑可使这些组织得到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脑部的供血,还可以减少胆固醇在颈动脉血管积沉的可能,从而有利于预防中风、高血压及颈椎病的发生。

  抓耳挠腮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的各器官均有神经末梢聚集在耳朵上。拉引、按摩耳朵能通过神经末梢对各器官进行刺激,促进血液、淋巴的循环和组织间的代谢,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秋峰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