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峄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事:风生城摇绿 岚光密林栖
2014-07-11 11:19:00来源:枣庄新闻网
森林城市创建以来,这个区建城区绿地面积达到565.6万平方米,绿地率42.1%,林木覆盖率40.6%,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1.31平方米。围绕森林生态工程,峄城还规划了16万亩核桃、大枣等经济林基地,计划到2015年建成大枣基地5万亩、核桃基地10万亩,培育1万亩珍贵树种与大径材基地…… 立足资源禀赋的森林生态工程,使峄城区走出了独具“榴城”特色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路。 康亮 赵峰 石祥 李秀娟 盛夏峄城,所到之处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绿”。在山区,一片片生态公益林枝繁叶茂;在乡村,一条条森林通道纵横交织;在城市,蓊郁的树木、葳蕤的草坪,鸟语、蛙鸣、蝉声……伴随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绿”,为整个城市映染上了厚重的底色,演绎着“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生动画卷。 城市森林工程: 营造“绿色”宜居城 每天傍晚,家住鹭鸣山庄的退休教师王金明就会在鹭鸣湖“欣赏”一番。他说:“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波光潋滟,在这样的地方流连有说不出的舒适感。”王老师清楚记得,三年前这里杂草丛生,是创森使它发生了改变。在这里,许多市民有着和王老师一样的感受,说起“创森”带来的“城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就兴奋得半天拉不完。 绿色是一座城市的格调和品位。抬头见绿,起步闻香,树越来越多,景越来越美。如今的峄城,已变成了山水园林城:花木相映成趣的广场、绿意盎然的庭院小区、宽畅洁净的林荫道、杨柳抚堤的承水河,让城市更具归属感和幸福感…… 城市森林是创建森林城市的基础,峄城区以新理念把自然生态、绿色活力等元素融入城市中,构建以乔、灌、草科学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突出建好城市森林公园和主干道、主要水道绿化带,以块带线,以线串块,营造城市森林体系网络。 打造森林通道,是峄城区创森的一个重点。按照“林路相依、林水相傍”的交通干线绿化模式,通过实施绿化景观设计建设、改造提升,努力打造森林绿化景观大道。目前,已对全区20条主要道路进行了绿化,道路全长32.1公里,绿化面积69.8万平方米,绿化普及率100%,绿化乔木树冠覆盖率28.7%。 森林城市创建以来,这个区建城区绿地面积达到565.6万平方米,绿地率42.1%,林木覆盖率40.6%,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1.31平方米。 森林生态工程: 培育“绿色”富民库 森林生态工程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依托和保障,峄城区坚持城区、近郊、村镇“三位一体”,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头并举”,生态林、产业林和景观林“三林共建”,构筑了森林生态大格局。目前,全区林地面积31.2万亩,林木覆盖率35.02%。 石榴是峄城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也是该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支点和亮点,他们以如椽巨笔绘就再造冠世榴园的“路线图”,计划五年扩种优质石榴15万亩。结合土地复垦、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坡改梯、结构调整,将“创森”总体布局为“三线、五片、七镇街”。“三线”即枣临高速、旅游复线、坛山绿道;“五片”即逍遥峪景区、大明官庄石榴示范园、游客服务中心、逍遥村坡耕地、北龙塘村;“七镇街”,即该区统一为各镇街或依山傍坡、或沿着境内主干道两侧进行石榴扩种。目前,全区已扩种石榴8万余亩。 围绕森林生态工程,峄城还规划了16万亩核桃、大枣等经济林基地,计划到2015年建成大枣基地5万亩、核桃基地10万亩,培育1万亩珍贵树种与大径材基地…… 立足资源禀赋的森林生态工程,使峄城区走出了独具“榴城”特色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路。 森林文化工程: 建构“绿色”学堂 近日,峄城区林业局对青檀寺内的青檀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千年古檀是我国森林资源的瑰宝,是历史的‘活化石’,代表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对市民进行生态教育的‘绿色’课堂,呵护不好,就愧对前人,也对不起后代。”峄城区林业局局长贾传科如是说。 生态文化建设是创建国家城市森林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区通过挖掘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生态的关系,展示城市森林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管理,通过全面普查建档立案,目前,初步统计该区拥有古树约5万多株,已挂牌建档保护古树3万余株。 为弘扬悠久独特的以石榴为主的生态文化,该区建设了中华石榴文化博览园,这是全球首家以石榴为主题的科技文化博览园。有榴珠溢彩、韵海清风、古韵榴芳、榴园小筑、榴香诗韵、榴客醉秋、榴花广场、石榴盆景园等诸多园林小品和文化元素,其中,石榴种质资源圃博览园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石榴种质基因库,收集、保存282个石榴品种,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石榴科研基地之一。 每年植树节期间,义务植树、管护树木、捐助植树等活动在峄城大地总是蓬勃开展。近年还举办创森知识讲座和创森知识竞赛,开展了“森林社区”、“森林小区”、“森林校园”、“森林村庄”创建活动;每年“湿地保护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保护月”,都向公众广泛宣传森林科普知识,让森林文化渗透到每个市民心中。
初审编辑:张敏
责任编辑:马震 ![]() 热点图片>更多<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