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枣庄从煤海之城到绿色新星的璀璨蝶变

2024-09-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田甜

  大众网记者 田甜 枣庄报道

  在一片片充满岁月痕迹的洼地与湖泊中,一抹抹绿色的希望悄然绽放。光伏板如鳞次栉比,或矗立于波光粼粼的水面,或错落镶嵌于沉陷的土壤,编织出一幅独特的生态修复与科技融合的和美画卷。这正是滕州市滨湖煤矿采煤沉陷区的华丽蜕变,也是枣庄这座资源型城市奋力迈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枣庄,这座曾因煤炭而兴的城市,在历经140多年的工业化开采后,于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城市。面对这一困境,枣庄市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在国家及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吹响了绿色转型的号角,书写了从资源枯竭到城市新生的壮丽篇章。

  从“黑色”到“绿色”的迭代升级

  枣庄市在产业转型上下足了功夫,以“加减法”策略,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能级向“新”跨越、“高”攀升。在传统能源领域,枣庄果断“瘦身”,累计关闭煤矿22处、小煤电机组14台,彻底告别“煤炭当家”的历史,而在新型能源领域,枣庄则大展宏图,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377万千瓦,预计明年新能源装机占比将历史性超越煤电。特别是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异军突起,枣庄已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锂电项目107个,相关企业数量攀升至270余家,成功实现从“百年煤城”到“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的华丽转身。

  在产业能级提升上,枣庄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智改数转”,提升煤电、建材、纺织等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培育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8%以上,“四新”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跑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提档升级的“加速度”。

  从“煤灰满城”到“绿水青山”的生态蝶变

  历史上的枣庄因煤炭和矿山粗放式开采,生态环境曾遭受严重破坏。然而,近年来枣庄市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并举,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华丽蜕变。在采煤沉陷区治理上,枣庄累计完成治理10.5万亩,昔日的塌陷地如今已变成生态修复+文旅、渔业养殖+光伏的“聚宝盆”。在污染防治方面,PM2.5浓度连续3年低于省下达任务目标10%以上,水体优良比例连续4年保持100%,“蓝天白云、碧水绕城”已成为常态。在生态修复方面,枣庄深入推进“山水林田大会战”,累计植树造林5.9万亩,建成环城绿道265公里,修复湿地6300亩,珍稀鸟类如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等纷纷在此栖息繁衍,生动诠释了枣庄的生态之变。

  政府服务走在前

  在营商环境优化上,枣庄市不断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创新建设“枣解决·枣满意”社会治理智慧平台,融合多种诉求渠道,构建起“有诉必应”响应矩阵,实现了诉求办理的高效、便捷。平台自上线以来,已受理诉求22.70万件,办理满意率高达98.32%,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枣庄市还通过棚户区改造、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持续改善群众生活品质,让群众共享转型发展成果。

  实干铸就辉煌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枣庄市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像华电滨湖350MW光储一体化智慧能源项目,通过渔光互补综合治理,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中材锂膜有限公司的锂电池专用湿法隔膜项目,已成为全球技术领先的锂电池隔膜生产基地;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格润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体化项目,引领着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材料产业的发展潮流;山东欣旺达新能源有限公司的50GWh纯电动力电池项目,更是成为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的“头部引擎”。

  通过产业、生态、营商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施策,枣庄不仅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在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福祉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未来,枣庄将继续坚定地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力迈进。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焕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看枣庄从煤海之城到绿色新星的璀璨蝶变

    在一片片充满岁月痕迹的洼地与湖泊中,一抹抹绿色的希望悄然绽放。光伏板如鳞次栉比,或矗立于波光粼粼的水面,或错落镶嵌于沉陷的土壤,编织出一幅独特的生态修复与科技融合的和美画卷。这正是滕州市滨湖煤矿采煤沉[详细]

    2024-09-30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