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大众网7月16日讯(通讯员 闫志强 报道)“我爱我的家乡,这是我创业的源泉。”说到自己的创业艰辛时,蒋安国不断地重复这句话,使笔者无时无刻不在为他的曲折经历、他的付出所感动,钦佩他一个农民工的博大胸怀和志向。胸中有大爱的蒋安国今年38岁,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梅台村农民,先后在台州、温州打工十八年,掘得第一桶金后又返乡创业。说起自己的打工经历,蒋安国真是五味杂陈。
因为爱,离开家乡刻苦学艺
1991年底,年仅19岁的蒋安国萌生了离开家乡出去打工的念头。那个年代,打工还是个新生事物,打工者寥寥。问起缘由,蒋安国尘封的记忆闸门被打开:“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这十多年间,俺们梅台村靠着村内的一座煤矿富裕起来。不是夸口,因为这‘鲁南明珠村’的称号,俺们出去感集串亲戚脸上都有光,周围村的姑娘都挤破头地想嫁俺村。可是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煤挖完了,俺村就逐渐衰落越来越穷了。全村人开始了土里刨食的生活。俺也是其中的一员,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努力着,却与电视、报纸里说的先进地区差距很大。前后、纵横的强烈对比,让俺受了刺激觉得脸上挂不住,所以想出去找个新出路,让全村人重新过上好日子。”远大高尚的打工目标一旦确立,蒋安国便觉得义无反顾。
蒋安国上有三个姐姐,母亲46岁时才生了他这个唯一的儿子。听到他要外出打工时,父母亲人极力反对。但这时的蒋安国胸中充满了爱与激情:“你们自己看看,咱村这几年来有啥变化没有?越来越倒退,你们不寒心吗?到时会有越来越多的光棍出现,再不改变能行吗?相信俺一定能让咱村找回原来的辉煌。”僵持了几天后,无奈的父母只好卖了一袋玉米,有着强烈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蒋安国怀揣着20元钱离开了家乡。
蒋安国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徐州宣武市场附近一家拉面馆做杂活,月工资仅70元。但幸运的是,由于离市场近,蒋安国很快认识了两位浙江商人。这两位浙江商人在台州玉环县不仅经营酒店还有一个鞋厂。一听说有企业,蒋安国以为靠企业带动全村人致富的愿望会很快实现。于是,他和两位浙商套起了近乎。两位浙商看他勤劳能干人又诚实,便把他带到了台州。事与愿违,不久,两位浙商的鞋厂倒闭,蒋安国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俺当时也年轻,最喜欢听音乐,《从头再来》中不是那样唱的嘛:‘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俺不断地哼着歌给自己鼓劲,继续在酒店里干着杂活。”
通过默默观察,蒋安国发现,在酒店里,厨师的工资很高,当时每月高达1500元。1500元对每月只拿230元工资的蒋安国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于是他又改变了创业思路:要想全村人富,自己要先富起来,先稳定后发展。当时酒店内最好的厨师叫孙春旺,曾在斯里兰卡大使馆做过三年厨师,蒋安国抱定了跟他学厨的想法后,多次苦苦央求。无奈之下,孙老师便给他布置了一道难度很高的作业题:每天切一桶海蜇丝。切海蜇丝可不是简单的活,讲究密度、力度恰到好处,是练刀工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不耽误干杂活的前提下,蒋安国每天6:00准时开始工作,等别人8:00来上班时,蒋安国的作业已经完成,并且质量也越来越高。就这样坚持了半年,孙老师终于被他的执着打动,同意收他为徒。蒋安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分昼夜的刻苦练习。为了掌握雕刻技艺,他会盯着一个物体两个小时都不眨眼,手拿刀曾经抽筋多次,就这样,他前期模仿后期创作,经过两年努力,一举夺得台州市“石梁杯”厨艺大赛雕刻银奖,成了当地名厨。
因为爱,创业曲折坎坷终遇转机
转眼间,蒋安国打工已有5个年头。他告诉笔者:“五年来,俺省吃俭用终于有了3万多存款,照这样下去,俺带动全村人致富的愿望猴年马月才能实现?所以俺有了做生意的念头。”没想到的是,由于做食品真空包装当时意识太超前,销路打不开,设备又跟不上,蒋安国3万多存款没用半年就赔了个精光。看着五年的血汗钱打了水漂,蒋安国欲哭无泪,沮丧到了极点。冷静后的他认识到:人的一生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穷困潦倒,一浮一沉。对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于是他又重整旗鼓,先后来到温州、云南跟随老师重操旧业。在云南,蒋安国不仅事业逐步走向正轨,同时还收获了爱情。
2000年,蒋安国回老家同妻子蒋丽芬举行了婚礼,并将村里20余名小伙子带到了台州。“这20多个小伙子可不好带,俺想着不能光俺一个富了,俺得带着他们开开眼界。”就这样他成了梅台村打工团团长。
打工团带来压力的同时,也许是蒋安国的爱感动了上帝,他的打工团终于迎来了事业的春天。那是2003年,台州的长城宾馆效益不断下滑,老板便给蒋安国他们开出了条件:要求他承包厨房,整个打工团,老板共付给酒店利润的15.5%
如果不答应,全体打工团走人。为了全团利益,条件如此苛刻,蒋安国也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俺就像被逼上梁山,如果不答应,这20多号人都得饿肚子,没想到,这却是个好的转机。”接下来,蒋安国开始带着“全团人”给酒店找利润。从采购到操作,蒋安国严格管理。为了节省采购成本,他每天都挑价格低质量好的外地市场,天天检查垃圾桶也成了他的必备功课“没有倒掉的,也就没有浪费的”。对于手下厨师,蒋安国在业务培训、制度约束上下功夫。就这样,慢慢的,酒店利润开始成倍增长。同样蒋安国的积累也开始增多,到了2007年,蒋安国的存款达到60万元。
离创业带富的梦想越来越近,蒋安国又将目光转向了酒店经营:投资25万元建了个餐饮小店湖畔花园,投资25万元入股到楚门大酒店,又承包了红宝石大酒店的餐饮部。这时,他的手下厨师已达到100多人,经过近两年的运作,蒋安国成功筹得了150万元的创业基金。
因为爱,风生水起时毅然返乡
2009年,对蒋安国来说,回乡搞农业的选择更是令人钦佩。“每次回家,看到俺村村民的种植模式还是没有任何改变,都快20年了,俺心里可急坏了。”考虑到必须尽快改变全村人的种植模式,当在外创业风生水起时,蒋安国毅然决定返乡搞设施农业。
这时亲人又出来反对,“一个月十几万元的收入不要,回家摆弄土坷垃,傻呀!”“俺出去打工为啥,还不是为了咱村百姓呀。”同样是怄不过他,蒋安国于事业鼎盛期又回到了梅台村。
在古邵镇政府的扶持下,通过土地流转,蒋安国共投资70万元搞起了200亩土豆拱棚种植。“俺搞设施农业,只是想给村里人带个头,转变一下他们的观念,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果然,到了今年5.1节,蒋安国的200亩拱棚土豆喜获丰收,每斤土豆卖到两块二,每亩收入超过6000块,不仅成功收回投资,还净赚了50万元。
群众看在眼里,算在心里,许多群众开始蠢蠢欲动,要求加入他的绿康园蔬菜合作社,也搞设施农业。蒋安国的目的是达到了,但他的创业带富梦想还远远没有实现。“俺村人是发动起来了,俺更得找一个好的致富路子,俺打算搞肉兔养殖,养殖业对全村群众来说收益会更大。到时,俺会再办一个肉兔加工厂。既然自己有收益,全村人又能最大限度的沾上光,何乐而不为呢?”
回味了自己打工十八年的酸甜苦辣后,蒋安国意犹未尽:“农民工背井离乡漂泊在外实在不易,俺也是广大农民工的一员,希望农民工朋友不要为这个称谓而自卑,也不要好高骛远,记住农民工群体是个不屈不挠的群体,只要不向命运屈服,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相信我们农民工同样能展现自己的风采。”
末了,蒋安国还不忘提醒一句:“大家在掘得第一桶金后,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