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不要以为电商时代到了,就可以抓 “大鱼”、牟肥利。保险业应从根本上去除“虚火”,以诚挚赢得人心和市场 春节前夕,多家保险机构搭上电商快车,推出夺人眼球的“新产品”。然而喧嚣过后,回过神来的媒体和消费者纷纷吐槽:所谓的创新和慷慨鱼龙混杂,不少是打着创新的旗号在忽悠人。 比如,有些保险公司推出1分钱的意外险。市场起初以为他们在赔本赚吆喝,而业内人士揭秘:此举未必赔本,而且轻而易举地积累了投保人姓名、电话、职业等资料,为日后一对一营销“备料”—与其说是新产品,不如说是开发客户资源的“新计谋”。还有些公司推出了“鞭炮险”、“春运综合险”、“拼车险”,其实都是原来短期意外险的“变脸”,并无太多的新意。 而且,在电商平台销售的短期意外险,保费1分钱至2元钱,保障期1天至30天,保额20万—30万元。而同样保费保额的传统渠道销售的短期意外险,保费基本上在10元以上。这也引起不少人质疑:究竟是“新产品”耍噱头不靠谱,还是老产品老渠道太过暴利?保险业的“花花肠子”实在太多了! 此外,随着资本市场回暖,保单收益预期走高,曾被监管部门严令整治的违规营销又开始蠢蠢欲动。一些营销员打着“保险利率市场化”的旗号,夸大投资类险种收益,甚至对传统寿险也是强调可以“赚钱”而淡化保障功能。加之,在春节前后,一些铁路、公路、旅游景点售票强行搭售意外险,更引起消费者的不快与反感。 “新意”没赢得心意,“旧疾”却仍在损毁信誉。保险业想赢得信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 回想20年前,寿险业破旧立新,用营销员制代替店销,新渠道新风貌带来新速度,行业以两位数增速发展了20年;10年前,财险业开辟出农业保险新领域;5年前,寿险业为农民兄弟开发小额保险新产品;2年前,更多保险机构拿到参与社保服务的新资格。在这一过程中,监管部门的大胆试点、保险机构的微利担当、万千营销员的跋山涉水……这些“新”,体现了立足服务国计民生稳扎稳打的服务精神,许多机构“苦心志,劳筋骨”,最终赢得了口碑和市场。 反观眼下保险业的一些怪象,究其根源,还是急功近利的浮躁气太重,耐住寂寞的耕耘者太少。在西方成熟市场,寿险公司一般要开业7年才能实现盈利;然而国内许多中小保险公司,不在研发产品、创新服务上下功夫,却一味通过恶性的价格竞争掠抢地盘,以期尽快赚钱。 这种粗放野蛮的发展模式,欲速则不达。据统计,目前30多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将近一半开业已逾7年仍未扭亏。有的企业为避免触及偿付能力不足的监管“红线”,不得不增资以满足其继续扩张规模的渴望,2013年保险业增资、发债超过850亿元,比上年超出200多亿元,为行业发展埋下“虚胖”隐忧。 有一种说法:保险营销员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实践证明,随着市场的完善、消费者的成熟和监管逐步加强,以往那种凭技巧、靠计谋“说服”客户签单的营销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打动消费者。 保险人如此,保险业亦如此。不要以为电商时代到了,就可以抓 “大鱼”、牟肥利。保险公司和从业人员还是要从根本上去除浮躁和“虚火”,沉下心来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品、提升服务,以诚挚赢得人心和市场,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打牢根基。曲哲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镇华 本文相关新闻热点图片>更多<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