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枣庄车市

奥迪启示录:一流汽车人才是如何炼成的

    2013-11-14 10:38:00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汽车市场乃兵家必争之地,一个汽车品牌要想求生,无疑要炼成十八般武艺。面对竞争对手来袭需要“塔防”技巧,让企业平稳有序发展急需“经营”能力,遇到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需要急智“策略”,在红海细分市场找到蓝海要素则要勇于“冒险”,但真正要在这场游戏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养成”才是核心。

  中国汽车市场乃兵家必争之地,一个汽车品牌要想求生,无疑要炼成十八般武艺。面对竞争对手来袭需要“塔防”技巧,让企业平稳有序发展急需“经营”能力,遇到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需要急智“策略”,在红海细分市场找到蓝海要素则要勇于“冒险”,但真正要在这场游戏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养成”才是核心。

  对于一个跨国高档汽车品牌来说,人才养成可谓是战线最长的任务。在潮流设计、精细做工、完善品质及优秀口碑的背后,是遍布全球的庞大人才力量。人才不仅是车企赖以生存的基石,更是其掌控未来的钥匙。

  近日,在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天津大学四所高校陆续举办的“2013一汽-大众奥迪绿色驾驶·菁英训练营暨校园科技日”,让车企可持续发展战略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四所集聚中国汽车顶尖人才的高校与一汽-大众奥迪的携手,无疑将车企的社会责任履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奥迪与四所高校的联合研究项目,展示出中国汽车教育领域开放的学术环境,以及基础研发和前瞻技术研发的实力。在人们对国内汽车自主开发抱有不确定心理的今天,四所高校所展示出的顶尖科研力量,无疑给了人们振奋的力量。奥迪作为中国第一的高档车品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推动自主开发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作为一个进入中国已达25年的品牌,奥迪为中国的汽车产业贡献巨大:作为高档车品质标杆,奥迪在中国打造了最高标准的零部件体系,以顶尖的制造工艺拉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整体水平;而几次产品加长和本土化改造的成功,也让一汽-大众奥迪成为国内最早尝试自主开发的车企。

  奥迪在华研发能力的迅速上升,离不开其卓越的管理流程,以及由此锻造的一流技术人才。在生产和管理层面,不管是车间主任还是一线工人,接触的都是奥迪全球最先进的管理和操作规程。每款新车型引进的同时,一汽-大众奥迪都有几十甚至数百人的“TTA培训”名额,派员工到德国奥迪总部学习产品、生产、管理等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这些人员都已经成为一汽-大众奥迪的业务骨干。

  从1996年开始的奥迪A6加长开发,到奥迪A6L和A4L的本土适应性二次开发,再到奥迪A6L、Q3的中国专属装备开发,中方参与研发的人数和完成的工作量大幅增加。由此,中方研发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底盘、动力系统匹配、电子电器、车身、内饰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国内顶尖的汽车研发人才。

  今天,当竞争对手将加长当做“中国标准”来执行,试图复制奥迪模式的时候,奥迪已实现了华丽转身。其在北京建立的中国设计工作室,与在英戈尔斯塔特、慕尼黑、都灵这些城市的设计中心一样,成为奥迪国际化设计灵感的源泉,来自中国的灵感在研发工作的初期就融入到新款奥迪量产车型的设计当中。

  不难看出,借“校园科技日”的契机深入高校的奥迪,已经将国内汽车人才培养视为其安家之本。奥迪全球董事会主席施泰德曾经说过,“中国是奥迪的第二故乡”。以“全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的一汽-大众奥迪模式,证明了这一说法。而奥迪对中国汽车人才的全面吸收,以及与高校联合开发项目的成功产出,也坚实了奥迪的“中国心”。

  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公关总监卢敏捷说:“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奥迪在中国的25年,已经形成了从企业到学校到研究机构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人才模式背后,是以“创新”、“进取”为关键词的奥迪价值观,它给予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中国汽车人才的成长。

  一流的汽车人才是如何炼成的?奥迪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人们看到了以“创新”、“进取”为核心的正能量,以及由此体现的人才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

  原文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13-11/14/nw.D110000zgqnb_20131114_7-09.htm

初审编辑:张敏
责任编辑:张永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