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枣庄百年洛房泥塑后继乏人
2013-06-24 13:57:00 白雪岩来源:齐鲁晚报
11月2日,记者来到薛城区常庄镇前洛房村,张玉明和老伴住在一处破旧大院的小平房里,院子里长满了各种杂草和树木,见到记者来访,老人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屋入坐。在屋门正对的墙壁上,挂着老人获的各种奖励证书和作品相片,一副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洛房泥塑玩具"代表性传承人”的奖牌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张玉明告诉记者,这是去年省文化厅为他颁发的奖牌。而早在1995年,他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在向记者讲述这些经历时,老人满脸的骄傲和自豪。 张玉明老人正在给泥塑上色。 张玉明老人制作的泥塑成品。 小小泥玩具 得过大荣誉 11月2日,记者来到薛城区常庄镇前洛房村,张玉明和老伴住在一处破旧大院的小平房里,院子里长满了各种杂草和树木,见到记者来访,老人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屋入坐。在屋门正对的墙壁上,挂着老人获的各种奖励证书和作品相片,一副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洛房泥塑玩具"代表性传承人”的奖牌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张玉明告诉记者,这是去年省文化厅为他颁发的奖牌。而早在1995年,他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在向记者讲述这些经历时,老人满脸的骄傲和自豪。 今年75岁的张玉明,自七八岁时就跟父亲学习制作泥塑。据老人介绍,那个年代的儿童根本没有玩具,所以各色各样的泥娃娃就是最受宠的玩具,当时全村人几乎都会做泥塑,光是做泥塑的模具就有200多种,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这里订货。那时张玉明全家就以此为生,为了帮助家里多赚些钱,他每天放了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泥塑。回想到过去老人说,洛房泥塑在当地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据历史记载,早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泥塑品种多 个个有故事 在老人家里的院子里,记者见到了一些正在石板上晾晒的泥塑胎子。老人说:“这只是做了一半,后面还有很多工序呢。”不一会儿,老人从屋里拿出他珍藏的好多“宝贝”让记者一睹为快。 老人从小纸箱里拿出一个个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泥塑作品,其中有各种动物,如牛、鸡、猫、鸟、雄狮、老虎等,还有人物如清朝女子、关公、钟馗捉鬼、送子观音等。虽然泥塑个头不大,但每个作品形态和色彩的搭配,不由得让人赞叹它们的惟妙惟肖。老人说,这些流传下来的泥塑作品中很多都有各自的名称,而且还有很多背后的故事。其中,一个盘着香蕉卷发型、怀中抱着婴儿的清朝女子泥塑作品就讲述了一个“抱着小孩回娘家”的故事。 谈起制作工艺,老人向记者介绍起泥塑的制作过程和品种。老人说,洛房泥塑一般分为两种,“黑货”和“白货”。“黑货”需要进行烧制晾干后上色,而“白货”晾干后即可上色,“白货”中人物和动物都有,“黑货”中只有动物而没有人物,这是因为泥塑的人物是不能经过火烧的,否则不吉祥。 泥塑的主要原料是当地荷塘里的“白塘土”,这种土呈灰白色,土质细腻,黏度高,制成的泥塑胎子光洁通透,经太阳晒后不开裂。制作的第一步要先将挖来的“白塘土”晒干并砸成细面,和水搅拌成泥团;第二步,用棍棒砸实泥团成半干状,然后用手把泥团拍成两块泥饼贴在模具的两个分片上,再把两个模具合并在一起用力挤压。随后,两片模具结合部位周围压出的余泥用自制的弓弦刮掉。最后后打开模具,便可看到光洁的泥塑胎子。老人说,“这泥塑不仅好看,还能发出声音呢!”接着,老人从石板上拿起一个即将晾干的泥塑胎子,对着一个小口吹起长长的小号声。老人说,这小口就是将胎子从模具取出后,在不同的部位钻出进气口和出气口,晾干后一吹就能出声。 泥塑的最后制作过程是上色,老人说,以前没有化工颜料的时候,人们常用一些动植物的色素,但缺点是容易掉色。而现在有了颜料后,泥塑表面的灰尘轻轻一擦便可去掉,易于保存。 后人不愿学 传承人担忧 据张玉明介绍,洛房泥塑到了民国期间,由于连年战乱,几百种流传下来的模具丢失过半。随着时代的发展,泥塑玩具被塑料玩具所代替,并逐渐淡出市场。目前,全村仅张玉明老人还保留祖传的上百种模具。而村里的年轻人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在家务农,都不愿学泥塑制作的手艺了。 张玉明说,往年能靠泥塑赚钱吃饭,而现在泥塑没有市场,没有销路,虽然不能再靠此为生,但他仍然坚持在做。“卖不出去,也得做,不能断了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张玉明说。 记者在张玉明家中看到,老人制作泥塑的各种工具仍摆放家中重要的位置,每当亲戚朋友和客人来,这都是他最骄傲的资本。如今已经75岁的张玉明老人越来越感到不安,眼睛和手越来越不听使唤了,做泥塑越来越困难。为了让泥塑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老人已将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了孙女。“只要我还活着,洛房泥塑还会继续做下去。”张玉明老人说。 作者: 白雪岩 莱西自古有种植、雕画和赏玩葫芦的习俗。莱西的雕画葫芦,可分为彩绘、镂刻、浮雕、烙画四种形式,也有线刻、绘画、镂空与绘画相结合的其他品种。莱西雕画葫芦的特点,是镂雕与着色相结合,其镂雕部位多以色彩涂染,再配以金漆彩绘,显得富丽堂皇。 近日,笔者从省文化厅获悉,峄城区“石榴盆景栽制技艺”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峄城区共有省级非遗名录3项,分别是“女娲神话”、“独杆轿”、“石榴盆景栽制技艺”,市级非遗名录43项,区级非遗名录89项。 在长期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山东聊城东昌府劳动人民将传统剪纸这项艺术锤炼得日趋完善,创造了以剪刻、镂刻为主的多种技法,作品构图新颖、姿态优美、形象逼真、镂刻精巧、色彩鲜艳,形成了独具东昌特色的剪刻刀上的纸上艺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热点图片>更多<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