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成分献血“遇冷”? 近八成网友更愿献全血

    2013-06-25 09:52:00作者: 来源:南方日报

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是“每一份献血都是生命的礼物”,对献血的方式,你了解多少?近日,家庭医生在线进行的一项《献血与健康调查》,共有1326位网友参加,参与网友81.58%都有过无偿献血的经历,近八成(78.95%)更愿意献全血而非成分献血,68.42%不了解成分献血与献全血的区别。广州红十字会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扶云碧副教授指出,成分献血较之献全血更具科学性与医疗价值,呼吁健康适龄的网友积极参与到成分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

原标题:成分献血“遇冷”? 近八成网友更愿献全血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是“每一份献血都是生命的礼物”,对献血的方式,你了解多少?近日,家庭医生在线进行的一项《献血与健康调查》,共有1326位网友参加,参与网友81.58%都有过无偿献血的经历,近八成(78.95%)更愿意献全血而非成分献血,68.42%不了解成分献血与献全血的区别。广州红十字会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扶云碧副教授指出,成分献血较之献全血更具科学性与医疗价值,呼吁健康适龄的网友积极参与到成分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

    成分献血较之献全血更科学

    扶云碧指出,大部分网友更愿意捐献全血而非成分血,与对成分献血不了解有关。成分献血是借助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某一血液成分,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给捐献者体内的过程,时间约需1-2小时,稍长于献全血。目前国内的成分献血以献机采血小板最为普遍。成分献血对应的是成分输血,据统计,临床上80%以上的病人,都不是因为全血的缺乏而需要输血,而是因为血液中缺乏某种成分,例如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只需要输注血小板,如输注全血,不仅对患者几乎毫无作用,而且会造成血液浪费,甚至还会导致副作用。由此可见,献成分血比献全血更能符合现代输血的需求,更具科学性。

    为此,扶云碧呼吁更多健康大众捐献成分血,献成分血间隔仅为2周,而献全血的间隔男性为3个月,女性为4个月,由此可见,比起献全血,献成分血者还能更快地为大众健康再作贡献。

    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抽骨髓

此次调查显示,近四成(39.47%)参与网友均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扶云碧表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根治白血病的重要医疗手段之一,还能治疗其他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在临床医疗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人都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心存疑虑,还有人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抽骨髓。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以前,确实是通过抽取骨髓血的方式采集造血干细胞的,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已能从外周血中直接采集造血干细胞,整个过程与成分献血相类似,利用血细胞分离机把健康人体血液内的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同时再把其余的血液回输捐献者体内。

    扶云碧指出,很多人都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影响健康,实际上,捐献造血干细胞一次,只相当于采集了50至200毫升富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液。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献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至2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可恢复到原来水平,并不会影响捐献者的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王健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