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新唐山今天30岁 南腔北调30年后再聚新唐山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余梁

       

        "我出生在1976年,我的出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重生,我的成长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我的而立之年见证了这个城市的辉煌。"

    一位老人在南湖公园纪念墙前追忆往事,纪念墙上记录了众多大地震中遇难者的姓名

        "我出生在1976年,我的出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重生,我的成长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我的而立之年见证了这个城市的辉煌。"今天上午,一位而立之年的唐山人在广播里轻轻地说着他的唐山。

        1976年7月28日,一场7.8级的大地震毁灭了有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唐山,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30年来新唐山奇迹般地从一片废墟重新崛起在渤海之滨。2005年,唐山国内生产总值2027亿元,财政收入226亿元,分别比地震前年度指标增长了25.5倍和55倍。2005年唐山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居河北省第一位。上午,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各界人士及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和市民代表700多人,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向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遇难的24万死难者敬献花篮。今天早上出版的《唐山晚报》也一改过去的"彩妆",以黑白的版面纪念这个日子。

        据纪念碑广场值班人员介绍,7月28日凌晨来此祭奠亡者几乎已经成为唐山人的一个习惯,但因为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所以来的人格外多。清晨5时许,除了悼念的人外,晨练的市民也渐渐多了起来。广场上有人打羽毛球,有人吊嗓子,有人踢毽子……在朝阳的映照下,经过大地震洗礼的唐山新的一天开始了。(记者贾晓宏洪虹)

        南腔北调30年后再聚新唐山

        7月28日,是个全世界都难以忘却的日子:30年前的今天,在一阵地动山摇的震撼中,仅仅几秒钟,唐山——这个有着百万人口的北方重镇,顷刻间变成了埋葬24万生灵的坟墓;30年过去了,如今的唐山怎么样了?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本报记者专程赶赴唐山,亲身感受这个特殊的日子。

      最新报道

        凌晨3时走来献花人

        今天上午9时,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各界人士及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和市民代表700多人,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向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遇难的24万死难者敬献花篮,随后在燕山影剧院举行了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大会。

        今天凌晨3时左右,许多自发组织的团体和个人就陆续来到抗震纪念碑前,敬献花圈、花篮,默哀、致悼词,以各种方式祭奠亡灵。据纪念碑广场值班人员介绍,每年7月28日凌晨来此祭奠亡者几乎已经成为唐山人的一个习惯,但因为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所以来的人格外多。

        清晨5时许,除了悼念的人外,晨练的市民也渐渐多了起来。广场上有人打羽毛球,有人吊嗓子,有人踢毽子……在朝阳的映照下,经过大地震洗礼的唐山新的一天开始了。

        哀悼  祭文漫卷纪念碑

        屹立在唐山市中心广场上的抗震纪念碑,高30米,由4根相互独立的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碑身四周环绕8幅花岗岩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

        记者看到,盛开着粉红色花朵的合欢树整齐而浪漫地环绕在纪念碑两侧,那一簇簇粉红色的花朵,为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增添了一丝温馨。“爸爸妈妈,你们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0年了,现在唐山同震前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带着您没见过面的外孙女和她女儿莹莹,从广州开车经过五省二市,来故地祭拜你们。经过抗震救灾洗礼的火中凤凰,将会飞得更高更远更美丽。安息吧爸爸妈妈。你们的女儿和女婿及儿子儿媳”。纪念碑前,这样的祭文数不胜数。

      追忆  “南腔北调”汇聚新唐山

        连日来,不少大地震的幸存者或遇难者的后人纷纷从全国各地聚集到唐山,祭悼亡灵。记者在唐山市中心广场可以听到各地的口音。

        中午的唐山闷热难耐,但关乃聆却认真地、逐句逐段地诵读并讲解碑文,她的听众则是身边一位坐轮椅的老太太和另外一位中年妇女。“我们一家人很幸运,躲过了这场生死劫难,”61岁的关乃聆说。1974年,关的父母和妹妹迁到了四川。而就在1976年7月28日前一周,关乃聆带着孩子去四川探亲,只留下了丈夫在唐山。当得知唐山大地震的消息时,关乃聆庆幸自己和孩子、父母躲过地震的同时又陷入了对丈夫及婆家人的担忧中。“直到第四天,我才接到了从天津打来的电话,知道丈夫只受了轻伤,但婆婆和其他5口人却遇难了。”关乃聆凝视着碑文,声音有些哽咽:“当我回到唐山,看到还未清理干净的废墟时,只感到钻心的痛。”

        30年过去了,唐山已高楼林立,风景如画。30年后,关乃聆的母亲和妹妹也回到唐山,来体味抗震30周年的每一丝感动。

        故事  党氏三姐妹10年后再聚首

        在唐山地震孤儿中,名气最大的要算是党氏三姐妹了。地震发生时,她们都只是出生几个月的婴儿,救援者循着哭声找到了她们,从瓦砾中把她们一个个抱了出来。

        现在姐妹三人已长大成人,大姐党育红5岁时被善良的奥地利人苏珊收养,党育苗和党育新分别在涿州和唐山工作。昨天下午,受唐山市外办邀请回国参加唐山抗震30年纪念活动的党育红和两个10年未见的妹妹,在唐山锦江饭店见面了。

        在饭店大门口,姐仨拥抱在一起。由于离开祖国时年纪太小,加之在维也纳没有讲汉语的环境,讲一口纯正德语的党育红现在竟然不会讲自己的母语,跟妹妹们叙旧也要依靠翻译来帮助完成。党育红告诉记者,自己在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时回来过一次,10年后再返唐山,感觉这里变化太大了,越来越漂亮了。

        文化名人追忆728 

        今天,北京小雨。30年前的今天,7.8级的大地震一夜之间摧毁了唐山。那天,北京大雨。时光飞逝30年,7·28记忆却难以抹去,今天我们访问到许多文艺圈中的过来人,回望当年,感慨万千——

        地震棚一月 谢冕(著名评论家当时44岁)

        地震时,我和大家一样,从北大蔚秀园的五楼上跑下来。在震后的大雨中经历了余震和惶恐。当时学校已经放暑假。我们在地震棚里度过了一个多月。地震棚的材料是学校发的竹竿、塑料布、油毡和木头,大家一起动手,搭建各式各样的棚子。北大空地多,依湖傍路,比城里条件好得多。地震棚十分简陋,白天太阳晒,晚上蚊子多。开始都不敢回家,后来,逐渐逐渐敢回家拿这拿那了。

        1976年,大塌陷、大崩裂、大动荡,给我们的人生阅历增长了很多东西,使我们的人生更丰富、更富有。但那么多人顷刻丧生,我的内心也很惨痛。

        灾难使人深刻 林耀基(音乐教育家当时39岁)

        那年我39岁,和家人住在中央音乐学院3号楼,那是一个筒子楼,楼道狭窄,还放着很多东西。我家住在楼道的最里面,地震那晚全家人都在巨大的晃动中惊醒,感觉整个楼都要散架了。之后几天我们都住在帐篷里,偶尔回家拿点东西。为了躲地震我们坐火车去了南方,可是走到哪都在预报地震,当时心里很乱,本来地震前正在戒烟,结果又开始吸烟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我们的人生会受到各种伤害,也正因为有不同的灾难出现才会产生深刻的艺术,我们才会在音乐、戏剧中疗伤或者找到共鸣。

        到唐山慰问去 航鹰(天津作家当时24岁)

        唐山大地震后,有一件事我印象最深。那时我还是天津人艺的编剧,随着剧院演出队去唐山慰问演出。车驶进唐山市,到处是残垣断壁,但是在每个断壁的制高点,都能远远看到一片白色在闪烁。我们一行人开始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后来凑近一看,全是毛主席像章,有站着挥手的,也有戴军帽穿军装的。我们这才意识到唐山是瓷都,盛产伟人像。墙壁坍塌后,他们显然不知道怎么安置,所以把它挂在每个断壁的制高点。数年过去,我依旧常常能回想到这特殊的一幕,但我确实没有答案。

        直升机撒传单 肖克凡(天津作家当时22岁)

        唐山大地震袭击天津。人睡在床上,先是被抛起摔下抛起摔下,反复十余次,之后才是剧烈摇晃,幅度接近九十度,仿佛乘坐海轮遇到风浪。当时我22岁,大约只用十秒钟便抱着祖母冲出平房到了院儿里。天亮之后我去林西路住所看望父亲,一路哭嚎之声不断。也有呼喊声是从地下室里传出的,显然有人闷在里面。我还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站在二楼地板上,楼梯却没有了。途中得知同事小张的家被一根水泥横梁砸中,他父亲遇难。几个小伙子将他父亲遗体从废墟里扒出,埋在水上公园后门附近。几天之后官方要求统一火化,小张只好哭着将父亲尸体刨出装进塑料袋子送到火葬场。

        地震当天上午十点多钟有一次强烈余震。我们站在大雨里望着大街两边跳动不止的建筑物,很是恐怖。中午直升机来撒传单了,好像是市革委会告全市人民书。我们动手搭建防雨棚子。人们开始传说有“流震”,流到哪里,哪里就震。

        人们在这种担惊受怕的氛围里相遇,互相报着平安。听到有人遇难,同情里也透着几分麻木。天津市区的重灾区在贵阳路一带,属于旧时日租界。几天之后我在那里与一位老大姐邂逅,这位老大姐紧紧抓着我胳膊大声说,“小肖啊,我可见到咱单位的人啦!”那种激动,只有经历巨大恐惧与孤独的人才会理解的。

        发的梨倍儿香 赵宝刚(著名导演当时21岁)

        地震时,我还是北京钢厂的工人,住在老四合院里。地震的时候是凌晨时分,熟睡中的我被爸妈叫起来说地震了,当时什么也不知道就知道赶紧往外跑,跑出来稍微缓过神来看看邻居们,基本上都穿着小短裤就跑出来了,特别的狼狈。之后的几天大家就集中住在四合院中间的地震棚里,那时候谁也没经历过地震,开始也不觉得害怕。后来有一次回屋里拿东西,突然发生了余震,眼看着房子晃的都歪了。这可是把我吓坏了,从这以后才开始觉得害怕。地震后又过了几天,我们家搬到了西单附近的父亲单位分配的地震棚里住。印象最深的事情是,父亲在银行工作,地震的时候单位发了点梨,父亲拿回来给家人吃,回忆起当时吃梨的感觉,就是:倍儿香!

        我当巡逻队员 杨立新(著名演员当时20岁)

        地震那年我20岁,我正在人艺的宿舍睡觉,感觉到地震,我们就都赶紧爬起来,跑到人艺一楼的排练场,天逐渐亮了,我们就在那里打地铺。后来,我们就在故宫后门面朝景山的筒子河边搭起了大概有三四百米的地震棚,人艺的演员和家属都住在那里,大概住了一二个月。我当时还是巡逻队的队员。晚上我们还会组织一些小的节目,还到协和医院搞过慰问演出,探望过从唐山大地震运出来的伤员。那个时候也挺害怕的,现在想起那个时候,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少不更事兴奋多 冯远征(著名演员当时14岁)

        1976年我14岁,当时我家在龙潭湖附近住着,地震前天气闷热,睡得很晚,正在梦中,我觉得窗玻璃在啪啪作响,以为是在下雨,我还爬起来向外看看,没有雨,就又躺下了,我大哥大声喊着冲进我的房间,拉起我向门口跑,门当时打不开了。等我们冲到楼下,院子里已经站了很多人,有人光着,有的只穿了裤衩儿,有余震就往马路上跑。我当时有点害怕,又有点兴奋,我家是部队的,就住在部队机关。地震第二天,北京下大暴雨,部队为我们在大院的树林间搭了帐篷,我二哥那时在天津离唐山很近的地方,地震半个多月的日子他一直没有消息,我们都很着急,有一天,我二哥骑着一辆自行车回来了,他是骑回家的,地震的时候,他往外跑的时候,正好把脚陷在裂开的地缝里,他一路骑车往家赶,路上有很多救济站,印象中他还给我们带回来不少奶粉,都就路上得的。那些日子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恐惧少,兴奋多。不用做作业了,不上学了,大家都在一起住,我们大院的家属都在食堂吃饭,食堂做饭都在院子里,每天吃什么我们都知道,大家都互相串,都住在树林了,你能看见我,我能看见你,觉得很好玩。我爸爸在地震第二天就去指挥飞机在唐山的降落,一个月以后,爸爸回家见到我们说,唐山的状况太惨烈了,那时我不懂这句话的意义。

        天安门广场过夜 甲丁(著名音乐人当时16岁)

        大地震对我的印象太深了。前一天下午非常闷,很压抑。当晚我和一个亲戚睡一张大床,地震时我还报怨他为什么老摇晃床。之后,大人才大喊“地震了”。当时下意识去摸一件东西,先是摸眼镜,没摸着,最后拿着一只鞋飞快地跑出去。那次也许是我跑得最快的一次,从三层冲到楼外时,大地还在摇动。

        之后就是大雨,我们所在的总政黄寺大院的人用各种方式避雨,主要是塑料布,大部分是塑料桌布。当时,我母亲在历史博物馆上班,说那能抗八级地震,我们就去了历史博物馆。没想到正好有一次强余震,一些大块的石头装饰品也震落下来。于是,宣布所有人撤离历史博物馆。当晚,我们是在天安门广场的车底过的夜。

        在当晚,我看到庞大的、上百辆军车通过长安街赶赴灾区,当时觉得特别自豪,觉得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们。当时,我父亲还写了一首《抗震战歌》发表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我对头两句印象很深,“地动我不动,山摇我不摇”。之后就是地震棚生活,那时像我们这么大的青少年都感到有一种快乐、紧张混合在一起的新鲜、刺激。当时,信息不发达,各种消息乱传;自制的土防震设置,特别是各种倒立的瓶子叮当乱响;为了让人们不回房间,在大院广场一晚上就放3部露天电影,这在以前是绝对没有的,小孩非常高兴。

        难忘钻天杨 戴玉强(歌唱家当时13岁)

        1976年我住在河北农村,还是个13岁的孩子,我记得地震那天夜里我睡的挺死,好像还下了大雨。地震来了我妈妈赶紧把我叫醒,我们一起跑到外面,河北的震感不是很强,也没有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当时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道路两边种了很多钻天杨,非常漂亮,我每天放学回家或者下地干活都从这里走过,感觉非常好,但是地震之后,那些杨树全部被砍了,用小拖拉机一车车全部拉到唐山去了,支援灾区搭帐篷去了。

        初识地震初尝艰辛 孟京辉(著名导演当时12岁)

        那个时候我小学三年级,当时住在木樨地的汽车局大院里。夜里正睡着的时候,忽然被我爸一把提溜出去,告诉我地震了。我们家的墙壁都裂了几个口子。大家后来都住到地震棚里去了,天下雨的时候,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把棚子顶上积的水弄出去。学校马上就停课了。我那个时候正学画画,还写生过地震棚。那时期的心情是又害怕又兴奋。我的青春期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何勇(歌手当时7岁)

        当时我住在旧鼓楼大街,地震时我是被邻居抱出来的。有不少孩子觉得地震之后很好玩,我一点也没觉得。当时,我母亲在昌平上班,当时从昌平到家还是很远的,我每天都很紧张、担心,地震让我第一次感到生活的动荡和艰辛。

        高晓松(音乐人当时6岁)

        不知什么原因,地震前两个月我被送到上海,我是地震好几天之后回来的。一回北京,发现北京到处都是地震棚了,我家在楼后院也搭了一个地震棚,但我还是住在楼上。回来后正好遇到一次余震。当时门咣咣响,我以为是有人敲门,开门之后没人。又响,又开门,还没人。当时,由于没有赶上第一次地震,完全没有地震常识,还以为是闹鬼了,吓死我了,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地震。(赵李红戴方陈滨王润孙小宁刘畅)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