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全国电力行业普遍开始减薪 舆论压力成减薪主因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曹亮

       

      “我们的收入增长都停止了,从年初开始就一直在减薪。”浙江省电力公司的一名中层干部对笔者说。

      “我们从这个月开始减薪了,算下来大概减了10%。”天津电力系统职工李宏博说,他刚转正一个月,原来的奖金每月有1700元左右,但这个月减了500元。

      “我们降了28.5%,再降,估计以后要出去做兼职了!”江苏省某电力系统一位姓洪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他做了详细统计和对比,认为减薪对像他们这种基层人员影响最大。

      种种迹象表明,电力行业减薪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始实施。

      “全社会都把我们看作垄断行业,早就不满了。”李宏博认为,舆论压力太大是电力行业减薪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行业职工的过高收入,已成为社会公众非议的焦点。而在此之前的2005年,审计署的审计便已给电力行业贴上了“系统工资增长过快,没有统一的分配制度”的标签,让电力行业给人留下了“收入高且分配混乱”的印象。

      但有媒体认为,舆论压力只是电力行业减薪的部分原因,电力行业主要是想要通过减薪来“断尾求生”。依据的理由是,国家收入分配改革即将进行,而正在此时遭遇了6月国家上调电价这个微妙的时刻,虽幅度不算大,每度电才涨价2.494分,但垄断行业产品的价格上涨导致社会情绪反弹。“如果电力行业不能拿出实际行动规范自身收入,电价改革将会遭遇更大的舆论阻力。”电力企业主动降薪,“不但不像是自选动作,反而更像规定动作”,“是其他改革措施的前奏”。

      一个名叫“月明西洲”的网友则在国家电力信息网论坛中发帖,如此分析了电力行业减薪的前因后果:

      “这次电价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煤价上涨,假如电力体制未改革,电厂和电网还在一起的话,完全可以消化掉这一点成本的增加。但电厂和电网分开了,原本就利润不高的电厂(以前靠电网补贴)肯定无法消化煤价上涨,那么就要提高上网电价,这样,电网公司同样要提高居民电价。居民电价提高,就有了电力企业人工运营成本过高的舆论,接着电网公司就要减薪。”

      不管这些分析正确与否,不可置疑的是,国家电网已从工资计划管理、人工成本管理和规范工资收入来源等方面着手,展开了全方位的减薪。

      “我们的工资本来就是中等,难道一定要减成低收入群体才算符合社会公平?”广东省电力系统职工王先生说。

      在国家电力信息网、中国电力新闻网等电力部门的网站上,笔者看到的是一片质疑。

      在国家电力信息网的“电力职工收入论坛”中,笔者看到,一部分电力系统的员工将自己的工资收入明细发到论坛上,质问:“这样的工资水平算高吗?”

      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网站的醒目位置,设置了“关于电力行业的几个认识误区”栏目,里面选登了8篇文章,也全是为电力行业的收入进行辩护的。

      中国电力新闻网则设立了“网中刊”栏目,标题为“七嘴八舌说减薪”,里面同样选登了20多篇文章,将媒体的批评与电力系统的自我辩护对比起来编排,看起来更像是对媒体报道的反驳。

      “事情总是这样的,加工资人人高兴,减收入无人乐意。”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学院教师吴文斌说,“但不管乐意不乐意,向垄断行业开刀,使国家的收入分配体系更符合社会公平和公正的意义,肯定是大部分社会公众所喜闻乐见的。”

      但吴文斌认为,这些减薪是“伤筋动骨”还是“皮肉之苦”尚难预料。“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象征意义可能要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减薪是减在明的部分,但事实上,电力系统的隐性收入要远远高过明的部分。”

      由于培养的许多学生都在电力系统工作,吴文斌对这个系统的情况比较了解。

      “如果不对这些垄断巨头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体制,那么有关部门就会很尴尬。”曾参加国家分配制度学术研讨会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宁向东教授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政府很难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信息监控:哪部分工资是来自经营效益,哪部分是靠垄断地位获得的,这很难判断。(实习生 叶铁桥)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