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迎接六中全会 “和谐”理念催中国经济积极变化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 编辑:周传金

           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 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因而受到各方广泛关注。

        海内外人士注意到,“和谐”理念已渗透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诸多探索性实践渐次展开,中国经济社会正发生着一系列变化。

        告别“GDP崇拜”:单纯的经济增速并非真正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是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说。

        现实的变化成为最好的诠释。在各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和人民笑颜”的全新经济实践不断深入。

        和这种转换相呼应,另一种变化也悄然而生:在新一轮增长周期内,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质量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在部分省份超过45%。这标志着,尽管仍存在相当距离,但我国部分省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发生重大变化。

        “与各类经济指标攀升带来的现实效应相比,发展观念的转变将为经济平稳前行奠定重要基础,具有更为长远的效应。”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

        遏制工业消耗信马由缰:节能、环保成调控“阀门”

        2006年,一个约束性指标的社会关注度急剧升温。这一指标就是“‘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削减20%”。

        在“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我国经济中惯有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开始遭遇到猛烈“狙击”,工业经济和相当多数的工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阵痛”: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同年,《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正式生效;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扩大至8个省市;《节约能源法》修订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明确表示:“将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业内人士注意到,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准入标准正逐步“亮相”,在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如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值,禁止项目上马。

        在严厉的整治措施下,一些变化开始显露:以往我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需要1.2甚至1.5个百分点的发电量增长支撑。而到2006年,这一数字开始回落到1.09个百分点以下。

        “拐点”效应日趋明显:新农村建设注重“实惠”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央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这一问题获得了更为强劲的支撑。

        2005年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废止农业税条例,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取消农业税仅是近两年来涉及“三农”的诸多“利好”之一。把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转移到农民身上、落实城乡平等就业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国覆盖率超过40%……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实实在在的收获。

        “粮食的增长,农民的增收,是实现城市和农村和谐发展的核心。而以解决教育和医疗问题为根本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

        专家指出,和种种现实的收获相比,在“和谐”理念指引下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必将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源源不断的利好。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制度改革进入中央视野

        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消除不和谐因素,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步。

        200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强调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据统计,2005年度12家利润超过100亿元的中央企业,其员工平均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至4倍。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高收入,使社会各阶层利益失衡,成为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一个因素。

        不仅仅是企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即将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可以预见,构建和谐社会将得到更加系统的阐释,更多实质性的举措将会陆续出台。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网络全力铺就

        “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就业意味着有尊严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对社会来说,这是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北京市民冯成武说。

        作为民生之本,尽管就业形势仍非常严峻,但我国近年来在扶持就业上的力度空前加大,一个有助于就业再就业的社会网络正在全力铺就。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在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的情况下,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600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60%以上。

        在表面数字的背后,是就业指标被纳入各地干部考核范围、各级政府想方设法扩大培训、运用财政资金购买公益岗位……

        不仅如此,“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近期均相继启动。

        据了解,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从今年开始实施的调整后的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扶持范围,增加扶持内容,改进操作办法,延长执行期限,一个更加宽松、积极的就业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更多的人将找到工作岗位。(记者黄全权、冯晓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