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9月全国受灾人口2058.3万 直接经济损失68.2亿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民政部网站 编辑:余梁

       

        2006年10月9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召开9月份全国自然灾害灾情会商会,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海洋局等部门有关人员到会,对9月份自然灾害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对10月灾害趋势进行了预测。

        2006年9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9月份全国受灾人口2058.3万人,因灾死亡36人,失踪5人,紧急转移安置0.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153.2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882.3千公顷;倒塌房屋0.3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8.2亿元。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袁艺说,9月份全国自然灾害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川渝、东北地区西部等前期重旱区旱情缓和,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9月上中旬,四川、重庆等地普降中到大雨,大部地区旱情缓解。受前期长时间干旱及9月下旬持续高温少雨的影响,四川东南部、重庆西部及贵州等地仍维持中度干旱。东北大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9月上旬普遍发生20~50毫米降水,旱情有所缓和;但内蒙古东部地区中、下旬降水较少,旱情有所发展。二是北方地区遭遇入秋以来第一次大范围低温冷冻灾害,部分省份受灾严重。9月上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一次强降温天气过程,部分地区遭受早霜冻或雪灾,较常年提前近一个月。内蒙古、陕西、山西、辽宁、河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灾情严重。三是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人员伤亡较多。9月份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73起,主要集中于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省,造成18人死亡、4人失踪,是导致人口死亡(失踪)最多的灾种。四是大陆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不高,仅发生1次5级以上地震。9月12日2时12分新疆和田(北纬35.5度,东经78.5度)发生5.4级地震,地震中心位于距离和田县城200公里左右的无人区,无人员伤亡的报告。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唐灿介绍:9月份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73起,主要发生于西南和西北地区,共造成18人死亡、4人失踪。9月份是今年以来地质灾害较轻月份之一,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多年同期也有明显减少。10月地质灾害的发生频度和危害程度将弱于9月份,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当或稍轻,主要发灾地区为西南、东南和华南;东南沿海、宁夏、陕西、甘肃东部、青海东部、四川北部、湖北西部等地区地质灾害可能比往年偏重。

        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研究员郑大林说,9月份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只发生1次5级地震;大陆西部中等地震集中分布在新疆的南天山西段和西昆仑地区,川滇交界东部中等地震仍持续活跃,甘青地区地震活动水平偏低,中等地震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我国东部3级以上地震活动比较多,分布比较广,最为显著的是9月中、下旬华南沿海出现的一组3、4级地震活动。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峪对10月份气候灾害趋势作了分析:10月份将有三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出现的时间和强度分别为上旬中期(中等)、中旬中前期(偏弱)和下旬前期(中等);东北南部、华北东部和南部、黄淮东北部和西部、江汉西部、长江中游部分地区、西北东南部、西南东北部和西南部、华南南部、黄河上游及新疆北部等地降水偏多,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江淮大部、江南东部等地偏少2成以上;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海域将有2~3个热带风暴或台风生成,中下旬可能还有1个在我国沿海登陆。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叶琳说,9月份,台风“象神”对广东、海南两省沿海造成一定影响,但并没有出现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我国近海发生赤潮的次数和面积较8月份及去年同期都有所减小,仅在福建厦门发生一起赤潮灾害;另外,根据今年的天气形势和往年的情况,10月份各海区的赤潮发生频率和面积将不会很高。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