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专家解读<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余梁

       

    我国生态环境目前形势严峻

    不久前,国家环保总局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
    给资源开发戴上“紧箍咒”

        “十一五”是关键期

        生态保护聚焦3大领域

        严峻的环境现实摆在我们面前。

        ——我国多数河流开发利用超过国际警戒线,生态用水被挤占,导致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下降。

        ——土壤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畜禽养殖业污染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污染,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十分突出。

        ——外来有害物种大举入侵,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十一五”,是我国生态保护的关键期。一方面,经济增长、人口增加、资源需求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彻底扭转。根据《规划》,到2010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得到基本遏制,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并不容易。

        生态保护工作将主要围绕三大领域展开,即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保护区,维护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通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全面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

        生态功能区划“浮出水面”

        4类开发确定方向

        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从发展地方经济单方面看问题,却没有考虑或者不知怎么计算当地的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生态功能区划应运而生,目的在于结合各地敏感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强度和潜力等因素,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分区提出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目前,甘肃、陕西、安徽、北京、广东、西藏、吉林等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批准了各自的生态功能区划,河北、山西、山东、江苏等省开展了地方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技术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今后,我国将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分期分批开展保护和建设,争取在2010年能初步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标考核用数字说话

        评价因子选取5项指标

        “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都会出台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颁发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这是国家环保总局为对县级以上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趋势进行年度综合评价专门制定的标准。对各指标分别赋予不同权重,最后计算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并确定从优到差5个不同级别的生态环境状况。

        这就意味着,今后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考核将不仅仅只是“定性”,还要用数字说话。评价因子选取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5项指标。各省衡量生态环境状况就有了一把较为精确的尺子,可以科学地看待生态环境到底是恶化还是改善。(记者 孙秀艳)

         专家观点

        一个地区怎么发展?发展什么?开发力度有多大?都应该考虑生态分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

        生态保护的措施要通过地方政府落实,地方保护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只有当地政府真正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起责任,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保护工作。

        ——中国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部主任张惠远博士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