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蓝皮书称高校社会声誉和公信力持续下降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肖辉杰

       

    中国青年报3月2日报道 与成效显著的基础教育变革相比,2006年高教领域的变革仍然缓慢,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公信力仍在下降中。今天发布的《2006中国教育蓝皮书》,对过去一年中国教育转型历程进行了反思。

    相对于由政府颁布的“白皮书”,或半官方机构发布的“绿皮书”,“蓝皮书”更突出其民间立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是该报告的主要起草人。他用三句话总结2006年的中国教育:“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他认为,2006年政府下决心把教育投资比例提高到4%,当做一个政治任务进入主管部门操作过程,这说明“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有了一个重大步骤。

    他说:“温家宝总理召开了4次教育座谈会,提出教育振兴是国家振兴的重要标志,就是通过建设一流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振兴。”

    政府开始强力清理教育高收费乱收费

    《蓝皮书》认为,2006基础教育领域的转型变化最突出也最有成效。几个标志性事件凸显了这种变化。

    首先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奠定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教育经费的机制,确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由此,农村的免费义务教育从去年开始落实,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顺利实现,这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长期积累的问题得到了大面积的解决。

    其次,清理转制学校。对于这些年来在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当中,假市场化之名,改变公办学校的公益性,对公办学校办理高收费的学校加以整顿,还提出要减少高中择校费的比例。

    杨东平表示,对教育产业化的政策清理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教育部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点,严厉控制中小学阶段高收费、乱收费,开始致力解决公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不过,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所周玲等进行的调研也发现,“两免一补”虽然让更大范围的学生受益,也减轻了贫困地区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但问题仍然不少。尤其在西部地区,普遍反映补助标准偏低。

    周玲介绍说:“如果按照原有的省吃俭用的模式的话,现在的钱是够用的,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建设学校的话,是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

    高等教育纳入国家宏观调控轨道

    《蓝皮书》认为,2006年高等教育的变革也有亮点。比如从招生规模看,2006年高等教育增幅为5%,而1998年扩招的时候,这个增幅的比例是38%甚至40%,前两年的比例是15%,当时多数人认为已经比较理性了,而后来,国务院规定为5%。杨东平评价,这说明高等教育纳入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轨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另外,上海的两所高校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试行了通过面试自主招生的尝试。作为促进师范教育和教育公平的措施,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考虑实行师范教育免费的政策。

    不过,在整个中国教育的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仍然更多陷入了争议风波。

    比如,中科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质疑北京大学引进海外高级人才做假,虽然北大做出了回应,但在网络调查中丘成桐得到了90.52%的正面支持。

    一些大学计划设置“高尔夫球课程”,据称是为学生今后从事商务打基础,这种举动遭到一片质疑,认为这是一种“伪精英意识”,是对消费主义文化的迎合和对培养精英的误导。

    此外,高校的腐败事件和贷款黑洞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都发生了同样性质的巨额的经济损失,成为高校盲目扩张、管理无序、经济风险加大的一个重要迹象。

    农村义务教育网民满意度较高

    《蓝皮书》还对2006年度中国教育满意度在网上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义务教育获得较高满意度评价,超过半数网民对此表示支持。

    杨东平教授表示,虽然中国教育仍有许多不足,但2006年在教育公共政策方面仍然出现了令人欣喜和积极的变化。

    他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中,一种以人为本、以“公平的发展”为价值的新的教育发展观正在形成之中,其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优先发展、强化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责任,将教育公平视为与增长和发展同样重要的目标。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