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法制

年轻官员成犯罪高危群体警示了什么?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 编辑:枣庄大众网

       

     


        记者4月9日自重庆市检察院获悉,2003年至2007年五年间,该市检方共查办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623人,年轻官员已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危群体。据了解,上述涉案年轻官员犯罪所得赃款大多用于赌博,或于高消费场所挥霍。(4月10日中新网)
        之前有耳熟能详的说法曰“59岁现象”,所谓“59岁现象”,就是指一批有权势的人物临近退休之前,觉得手中的权利已经时日无多,便狠捞一把,疯狂敛钱。而今天当人们对“59岁现象”所指代的腐败状况不再陌生时,贪污犯罪的年轻化现象又悄然登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来自重庆的这条消息,是否又在向我们警示“35岁现象”?

       专家对“35岁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职务犯罪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社会阅历浅,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缺乏认识。而反映在案情上,则是大案要案多,涉案领域宽,金额巨大,科技程度高,手段方式多,作案者胆子大。针对贪污犯罪的年轻化现象,专家提出了具体防范措施:应抓好中学、大学特别是财经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把35岁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列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点对象等等。

        提出具体防范措施,当然需要,但如果只在年龄与职务犯罪之间寻找因果关系,恐怕就进了误区。其实,“59岁现象”也罢,“35岁现象”也罢,犯罪分子的年龄固然相差悬殊,作案手段也不尽相同,然而本质却一样,所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也别二无致,这就是制度的漏洞。

        正如许多案情所披露的,年轻官员犯罪手段非常幼稚,没钱了就花公款,想怎么拿就怎么拿,想拿多少就拿多少,拿的花完了再继续拿——如此幼稚的犯罪手段竟然能一次次得逞,凸现的不正是规章制度的形同虚设和监督管理的漏洞百出吗?在“没钱了就花公款”可以心想事成的环境中,岂止会有“35岁现象”?从“59岁现象”到“35岁现象”,说明了现行体制、机制存在着滋生、蔓延腐败的土壤。如果土壤不除,那么所谓的“防范”,充其量也只能是扬汤止沸。

     

          张夫清 撰文 (山亭区检察院宣)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