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裕已矣,被判了无期徒刑。“一个月区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他43岁之时,戏剧性地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将蹲在大狱里,度过他的漫长的余生。秦裕的堕落是一面镜子。审察一下他从政12年的轨迹,可以引出一些有益的教训。
秦裕不是从大学毕业后就变坏的。假若他在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后,一直从事他的伦理学的教学工作,好好教书,认真自律,也许华东师大多了一位好教师。但是,自1995年1月开始,他的人生之路出现了一个转折:担任陈良宇的秘书,事情就起了变化。
从政是许多人心向往之的事情,领导干部的秘书也不是一个危险的岗位。本来,从政是展示了一个做事的舞台,多了一个为人民效力的机会。许多人正是由从教改为从政,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但是,也有一些人看来,政和权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有了权就有了一切,当官有了发财的机会。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秦裕不幸接受了这样一个观念:升官不发财,做官也枉然。他当了领导干部的秘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握,身价百倍。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投去羡慕的目光,有人千方百计巴结他,自然更有人向他送钱送物。金钱美女,滚滚而来。可叹的是,秦裕未能免俗,延着古往今来贪官失足的老谱,再次跌落了下去。
研究一下秦裕的“病历”,就不难发现问题是出在当了上海市委办公厅秘书的4年之后。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1998年4月至2006年6月, 秦裕在担任上海市委办公厅秘书、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韩国璋、吴明烈、张荣坤等人谋取利益,从中索取、收受贿赂款物折合人民币682万余元。”这就是说,他在担任上海市委办公厅秘书的前4年,基本上还是安分的,但在4年后,他觉得已经适应这个环境了,就开始伸出手了,而且手还伸得很长,他笑纳了许多不法分子送给他的钱财,结果是:每接受一笔贿赂,就为自己增添了一块墓砖。量变引出质变,他一步一步走向了一条政治上的不归路,终于身败名裂,人财两空。
秦裕的“病情”越来越重,根子仍在陈良宇。中纪委的领导曾多次向陈良宇指出秦裕的问题,要求其选拔党性强、作风正派的同志当秘书,但陈良宇两耳塞豆,置若罔闻,他根本不把中纪委的批评放在眼里,反而多次称赞秦裕是“一个没有问题的干部”,还为他戴帽加冕,把他提拔为正局级干部。干部的提拔都由一把手说了算,一把手的权力失去了监督,他的秘书怎么谈得上接受群众监督呢?陈良宇和秘书捆绑在一起,终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秦裕已矣,但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没有带“病”提拔的干部,还是有的。对于被提拔的干部的“病情”,我们有的组织部门听到了只当耳边风。后者更危险,也更可怕。带“病”提拔,对被提拔者,也不见得是一件幸事。秦裕的下场,就是一个明证。
其实,减少带“病”提拔干部的弊病,还是有计可施的。只要今后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群众对于干部选拔的标准、要求和程序,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考核一个干部的政绩,不要只看“GDP”,还要看其他各方面;提拔一个干部,要经过党委的集体讨论,不能一把手说了算。这样,就能减少把那些群众意见很大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也能减少类似秦裕悲剧的再现。
张夫清 撰文 (山亭区检察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