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人民网转载了《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瓮安县公安局原局长申贵荣的一篇报道。这位遭免职的公安局长表示,瓮安社会治安不好公安本身有责任,但“问题”不在公安身上,群众对公安有仇恨主要因为他们接受的“非警务活动”较多,多次出警参与处置矿权纠纷、移民搬迁、房屋拆迁等群体性事件,把群众“得罪”完了。并且还直言不讳的宣称:本地公安认识黑帮的人,尤其是黑帮的老大。我们虽然没有查清楚到底哪个人被腐蚀,但可以肯定地说,公安内部的人和黑帮之间,是有纠结的。
这篇被网友普遍认为是“说了实话”的采访,无疑为我们分析和剖析各种社会矛盾频繁爆发提供了样本和平台。可惜目前在体制内外的诸多领域,还缺乏这种“实话实说”的氛围和环境。
这篇报道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细节:申贵荣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时候特意喝了酒。按理,作为一个被免职的公安局长,又身患癌症,说些“实话”应该无所顾忌了,就像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即将离职退休之前,大胆道出教育乱收费的真相一样。可是,申贵荣几乎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境况之下,为什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要特意喝酒呢?
说实话,看到这个细节,我的心为之震颤。我并非恻隐同情于这个过气的公安局长,也不是为申贵荣“酒后吐真言”的豪气而感动,而是慨叹于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为什么一个政府官员连公开说话的胆量也没有呢?
社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毛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问题和毛病的结症被掩盖起来,没人敢说,没人敢于做那个说出皇帝没有穿衣的小孩。“6.28瓮安事件”并非偶然,是由于“一些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没有得到重视和及时解决的结果;是“瓮安县党委政府在长期的工作中,没有正确处理好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的问题。”贵州省委主要领导的这些总结不可谓不到位,不可谓不深刻。可是,需要追问的是,这些“问题”为什么能“长期”存在?又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
分析原因,我们可以列举很多失职渎职的领导,可是,从石宗源书记暗访按摩店,老板不敢讲实情的事例中,从申贵荣为了道出瓮安社会问题真相而特意喝酒的细节中,我们隐隐感到,问题的实质恐怕不在一两个领导失职渎职这么简单。
假如社会不能提供让人讲真话的舆论环境,摆摆事实,讲讲道理还需要在离职之后,甚至要以酒壮胆,那么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就无法及时曝光;假如社会问题长期被掩盖,没人敢揭,得不到舆论有力的监督,那么社会矛盾必然越积越深,最终寻求爆发——对瓮安事件的反思,不妨从如何让人敢讲真话开始。
张夫清 撰文 (山亭区检察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