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新闻

在十里泉电厂采访评书大师刘兰芳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大众网 编辑:张岩

       

     

      大众网枣庄10月29日讯(通讯员 韩亚峰)10月中旬,第二届中国职工艺术节“华电十里泉杯”全国职工曲艺展演活动在十里泉电厂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担任此次评审委员会主任。在比赛的间隙,笔者有幸同枣庄市中区电视台“生活全接触”栏目组的记者们一同在刘兰芳下榻的宾馆里采访了这位我国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

      傍晚时分,随着轻轻的敲门声响起,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映入笔者的眼帘,说熟悉是因为她的音容笑貌早就在广播电视中走进人的记忆;说陌生终归是初次相见,现实中的刘兰芳和电视中大家所熟悉的刘兰芳还是有些区别——显得皮肤更加白皙,人也年轻一些。她的嘴角上挂着敦厚的笑意,让人感觉和蔼可亲。那精气神儿依然充满活力,怎么看都不像64岁的“老人”——物换星移,风采依旧。

      她一张嘴说话——她那洪亮、清晰、神完气足、具有铿锵起伏的声韵美感的声音就把记者思绪带到了八十年代初期那段“评书时光”……

      那时,《岳飞传》在全国竟有63家电台同时播放,这在说书史上也是空前的。听刘兰芳的《岳飞传》跟现在泡吧、网络一样的时髦。每到播放《岳飞传》的时间,几乎万人空巷,大家三五成群地围坐在收音机旁,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内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跌宕起伏。什么岳母刺字、岳飞冤死风波亭、没鼻子军师哈密赤、金国的元帅金兀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等人和事至今想来也是记忆犹新。她那“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装文像文,装武像武”的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表演令成万上亿的听众如醉如痴。世纪之交,这一现象被权威媒体评为“20世纪中国娱乐圈十大事件之一”。而她正成为当今评书界里多年无人能撼的评书泰斗。

        而今,“事件”的主角就坐在笔者面前,怎不令人感慨万千,笔者不禁问道:“您的语言丰富,吐字清晰、洪亮,你是怎么练就这过硬的嘴上功夫的?”刘兰芳笑笑回答说:“我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十三岁随杂技团演出,十六岁参加鞍山曲艺团。先后向西河大鼓老艺人杨呈田学习《精忠说岳》,向师爷赵玉峰学习武打身段及韵白、书赞,又向老艺人霍树棠学习短段《虎牢关》、《白门楼》等。我广泛吸收了各种曲目的有益成份,来提高评书的表现力。”

      接着她告诉笔者:这是她第二次来枣庄。第一次来是到滕县(现改为滕州市)演出。见到了铁道游击队队长刘洪、王强的人物原型。铁道游击队的义肝侠胆、同仇敌忾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广为传诵的抗日故事将永远载入史册。

      当笔者问她第二次来和第一次来所看到枣庄有何变化时,她深有体会地说:枣庄是孔孟之乡,枣庄人的热情好客,让人宾至如归。上次来,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枣庄经济也不繁荣,给我的印象就是路窄、房子小。这次在细雨蒙蒙之中,到了青檀寺和市中心转了转,所看到的景象就截然不同了,到处是敞亮的街道和宽宽的马路,商场里面摩肩接踵、生意兴隆,一派繁荣景象。在枣庄三中门口,我看到一张张公布考取大学名单的大红榜——一所所名牌大学的名字映入眼帘,显示着枣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国民素质。

      随之,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从枣庄谈到这次全国曲艺展演,刘兰芳作为评委主任,对此次大赛她作了以下的评价: 
      
       说是职工曲艺展演,其实就是大赛,是对全国职工曲艺水平的一次全方位的检阅。总的来看,艺术水准较高,好多演员具有专业素质,通过排练、大赛,他们身上的艺术细胞被强烈地激活,表演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很多评委也为之叹服。希望今后多出人才,多出作品,来活跃几千万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像我们这些老曲艺工作者和许多专业演员就得走下去,和基层的演员、作品多交流,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使自己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才能更好地为全国观众服好务。

      众人拾柴火焰高。艺术在从群众中汲取营养的同时,更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奉献。这次展演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大力协助。国有企业改革不容易,几千人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节能减排等等问题都得解决,非常感谢十里泉电厂干部职工,在这么繁忙的情况下全力以赴地为此次展演保驾护航。特别是党委郑书记、工会郭主席对展演各方面的工作安排得细致周到,解除了演员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之中。谢谢十里泉电厂为此付出的大量努力和汗水,祝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采访中,当她听到电视台前来采访的一位同志会说山东快板时,就饶有兴趣地连连问:“有‘包袱’吗?能背下来吗?”并请他当众表演一段。这时笔者看到刘兰芳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表演的每一个动作,细心地倾听着他的每一句话,脸上不时露出会心的笑容。听完后,刘兰芳对他的表演进行了详细点评——从作品内容到表演方式她都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并感慨地说:“当前从事创作曲艺的作者太少了,走了许多地方,都有一种青黄不接的现象。希望在基层工作的同志多提供一些素材,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满足广大听众和观众愈来愈高的艺术品味。”

      当有的记者说她在开幕式上铿锵有力的发言时,她把手一摆说:“别提了,念稿的时候有好几处差点出错,我这人不能念稿,一念就傻。”她的幽默和真诚引来大家一阵开心的笑声。

      整个采访过程,她应答如流,出口成章,滔滔不绝,文才斐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用在她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

      由于刘兰芳是大家自小都非常喜爱的评书艺术家,所以采访刚结束,大家都纷纷和她合影留念。这时的刘兰芳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合影前,她总是说:“你要是和我说说话,我就坐着;要是合影,我就站起来。”合影时,当她看到一位电台女记者的上衣和她的上衣都是蓝莹莹的颜色时,赶紧站起来说:“这不行,我们两人的衣服颜色撞了,我得换件衣服,这样照出来的效果不好。”现场的人无不对老艺术家对一个普通新闻工作者的细致入微的体贴所感动。

      由于刘兰芳当晚还有演出,为了不影响她的休息,谈了半个小时,我们便起身告辞。这时,刘兰芳执意要把我们一行送到门外,看着这位全国妇孺皆知的老评书艺术家站在门外微笑着挥手告别的样子,笔者的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一种由衷的敬意。回去的路上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真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果然名不虚传!”原来大家担心她这么大的名气,是否会接受我们的采访?是否会摆架子,造成采访场面尴尬?……事后证明: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老艺术家用她的真诚、热情、体贴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怎样做事和如何做人。

        采访结束后很久,笔者的耳畔还在回响着她那纯正、洪亮的声音,古时的“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也不过如此吧。而她的精诚待人的大家风范,会让人一生受益无穷、挥之不去。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