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大众网2月2日讯 近日,记者从枣庄市文化局获悉,文化部日前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决定》(文社图发【2008】40号),决定命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申报的963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市滕州市(书画)、薛城区(唢呐)、市中区齐村镇(游艺)名列其中。
据了解,“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在当地广泛开展的某种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特色鲜明、成效突出,并对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及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我市滕州书画、薛城唢呐、齐村游艺长期以来得到了市及相关区(市)、镇(街)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工作扎实,卓有成效,在省内外享有盛誉,成为我市知名民间文化品牌。
滕州市自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后,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各级领导重视,书画创作和研究机构健全。十几年来,滕州市成立了文艺创作协会、书画研究会、书画联谊会、老年书画协会、青年书画协会、毛遂故里书画研究会、老年书画大学等机构40余家,为书画创作奠定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二是书画队伍庞大,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滕州市书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滕州市有专兼职书画作者1200余人,业余书画爱好者达4.8万余人,形成了一个实力比较雄厚的老中青书画作者群体。三是书画创作展览活动经常开展。每年举办各类大型书画展览60余次,其中晋京举办了滕州市百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书画展、墨子故里书画展、百家书画展、百童书画展等,轰动京城,引起了强烈反响。近年来,滕州市书画创作日趋繁荣,有影响的作品和作者不断涌现,成绩斐然,硕果累累。每年在省级以上发表、展出的作品达500余幅,为宣传枣庄地方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薛城区是鲁南铜管唢呐的发源地,吹奏者主要根据“吞、吐、柔、磨”音的熟练来掌握发音,又根据雅调、平调、凡调、越调、五字调等五调子规定了相应的曲目,形成了“憨派”的特别风格。据老艺人回忆,薛城唢呐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150年前,后经代代相传,形成了张家班、魏家班、刘家班、顾家班等演奏班子。薛城区非常重视唢呐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注重培养唢呐艺人。1993年,薛城剧院举办了“薛城区首届唢呐艺术大赛”,成立了薛城区唢呐协会;1994年,举办了“山东省薛国杯金唢唢民间演奏家邀请赛”;1995年薛城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唢呐艺术之乡”称号;1996年,参加中国台儿庄建行杯民族民间器乐邀请赛;2002年,参加了枣庄市庆新春北辛文化杯唢呐大赛;2007年,参加了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吹打乐比赛,并举办了薛城区首届“多乐杯”唢呐艺术大赛。目前,薛城唢呐(鲁南鼓吹乐)已被评定为枣庄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齐村镇文化底蕴丰厚,民间游艺活动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据齐村镇镇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齐村镇境内即有民间游艺活动,清朝光绪年间盛行。侯宅子村付家“讲武堂”兴起创办的狮子、龙灯、高跷,后来辐射到张庄、秦崖、汤庄等村,并一直延续至今。自2002年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以来,市中区齐村镇更加积极发掘民间游艺艺术,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由专人从事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挖掘工作;在保留原有民间文化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加工,使之更加趋于完善;利用高科技手段,将齐村的民间文化艺术艺术刻制成光盘、影碟,广泛宣传; 2008年,又将齐村镇候宅子民间游艺确立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加强农村文化艺术设施和队伍的建设,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文化大院,功能齐全的演练礼堂、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文学调研室等,游艺队伍达200多人。(孔浩 通讯员 贺飞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