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新闻

王广成老人用半生心血演绎朽木可雕传奇故事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枣庄大众网 编辑:枣庄大众网

       

       

     

                         

     

       枣庄大众网4月10日讯(通讯员 华光报道)  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也。可枣庄煤矿通风工区离休干部王广成老人,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将枯树桩、树根、葫芦等变成精美的工艺品。
        走进位于新中兴公司同仁小区的一处居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满屋到处摆放的根艺作品和绘有各种图案的葫芦:《蒙山烟雨》、《万紫千红》、《亭亭玉立》、《天上人间》……有的似观音、有的似仙鹤、有的似云彩、有的似海浪,还有各种五彩脸谱,栩栩如生,意境独特,摆满了客厅的角角落落,连八仙桌的下面和橱子顶端也塞满了各种树桩和一些根艺、葫芦的成品、半成品。仿佛走进了一个展览馆,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间客厅的旁边,一张老式的书桌旁坐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满头银发,戴着一副眼镜,红光满面,精神抖擞,他就是枣庄煤矿通风工区离休干部、痴迷根艺三十余年的王广成老人。
        追溯王广成痴情于根艺的缘由,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据老人介绍,他出生于1933年,今年已经77岁高龄了,自幼酷爱艺术,小时那些不引人注目的、被抛弃或准备烧掉的各种乔、灌木及竹、藤等废根,都成为他的掌中之宝。离休后那些毫无生命的树根、葫芦更是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为了提高自己的根艺和葫芦绘画水平,他一边订阅购买了《中国根艺》、《中国枯木艺术》《葫芦雕刻或火绘技艺》等专业书籍杂志潜心研究,一边向市内外根艺爱好者虚心请教。每次在雕琢根材前,他总是细细观察,然后才依形度势,象形取意。有时为了构思一件好作品,常常夜不能寐……经过30多年的勤学苦练、大胆创新,凭借天赋和勤奋,王广成技艺日进,成为这一行业的行家里手,创作了根艺和葫芦作品2000余件。
        有人说从事根艺能赚很多钱,王广成却说他迷上根艺,只是为了享受根艺作品诞生的那一刻所带给他的喜悦。为了能与根艺和葫芦爱好者交流经验,他经常把一些作品带到市场上,行人驻足观看之际,他总是十分诚恳地请他们提意见和建议。王广成说,对于艺术作品,熟人的口中往往听不到真话,陌生人却会直言不讳。据王广成介绍,自己的根艺和葫芦作品,每一件都是心血的结晶,都是自己心爱的东西。 离休后,国家每月给自己四千多元,自己之所以出来,是在交流中学习别人提高自己, 不是为了挣钱。
        这些年,王广成把大部分时间和资金都用在采集、运输、加工根艺和购买石蜡、喷漆、砂纸上。每逢农历的二、五、八枣庄传统集市日,他总是不辞辛劳,千挑万选,从奇形怪状的树根和葫芦中,淘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王广成称根艺是天人合一的艺术,他说,因为树根的美丽是大自然给它形成的、造就的,经过人工再组合做成有用的东西,所以这种艺术创作叫做天人合一的艺术创作。据他介绍,根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在大自然中发现美、寻找美,是我人生最大的乐趣。” 王广成抚摸着那些心爱的作品平静地道出他痴迷于根艺艺术和葫芦艺术的情怀。“你们知道吗?葫芦的‘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人们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 ‘福禄’,人们认为它可以祈求幸福。且不说铁拐李、张果老、麻姑、寿星南极仙翁、济公和尚等仙界神人皆携“宝葫芦”为法器,挂在腰间,似今人的手机。更不说高僧、真人用葫芦驱邪逐鬼、镇压五毒,就说那《西游记》里倒霉的妖怪,多是被各路神仙用葫芦装了去,永世不得作乱害人,葫芦其实是中华民族一种吉祥的象征。”
        王广成意味深长地说:“ 我的这些作品都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静的舞蹈、活的古董,它们也是我的爱好,我的生活,更是我的追求……”
        三十余年来,他埋头根艺和葫芦艺术,如今年近八旬的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那些还未打造的树根正等待他去赋予鲜活的生命。“对我而言,做根艺是一种安静的交流,投入进去就觉得无比幸福……”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