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而丧失行走能力,却十几年来致力于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人;他是一个收入不高,却把自己大部分的收入捐献给社会,倾情帮助弱势群体的人;他是一个残而不废,生活乐观向上、最大化寻求自我价值体现的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残疾人,山东枣庄轩缘民间艺术团创始人王中良。
十几年来,王中良以“纳艺聚贤,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吸纳民间艺人,倾力抢救、挖掘、整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挖掘、整理的民间艺术有泥塑、根雕、竹雕、瓷刻、剪纸、盆景、烙画、土陶艺术、民间唢呐、山东琴书、渔鼓,鲁南大鼓、皮影戏以及鲁南名吃“张氏扣碗”等十几种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
精美根雕 唤起他对民间艺术的追求
王中良对民间艺术的关注,源于一次普通的朋友聚会。2001年冬天的一个下午,王中良去“张氏扣碗”传人张运全家做客,当看到张家满屋摆放的精美根雕作品时,他眼前一亮,不仅被精美的根雕作品所吸引,更被这精湛的根雕艺术所折服。当他了解到根雕艺术已经很少有人传承时,王中良心痛不已。随即产生了要举办一场民间艺术展的想法,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濒临失传和灭绝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2002年4月在王中良的周密策划和精心运作下,历时三天的“陶庄镇首届民间艺术展”隆重举行。此次会展共展出60位民间艺术爱好者的石雕、根雕、盆景、书法字画等上千件作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有上万人参观了展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次会展,石雕艺人张宗元和弟子孙晋亮的石雕作品,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们将石材的天然俏色与动物肤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彰显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它给鲁南天然的彩石赋予了生命的活力,令广大观众扼腕赞叹。会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王中良也为此从自己腰包掏出了30000余元。
历时十年 他打靓了“轩缘”这张牌
会展的成功,进一步坚定了王中良挖掘、拯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和信念。为拯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中良一方面注册成立了枣庄轩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建立了网站,聘请了国家民俗专家王善民、国际艺术大师张宗元、伏里土陶传承人甘致有、洛房泥塑传承人张玉明为公司艺术顾问。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以文养艺”的模式。他一边操持着家政服务、礼仪庆典等经营项目维持生计,一边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抢救、发掘、整理、传承与推广民间文化上来。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皮影艺术魅力所在。陈守科作为民间皮影艺术的四世传人,身怀绝技,家藏《东游记》、《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等4套完整的皮影戏共800多幅皮影珍品,却一直秘而不宣。王中良先后十余次登门拜访。起初,陈守科不太理解王中良的苦心,不很热情。但是他没有气馁,一次次地阐述弘扬、传承皮影艺术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逐渐的陈守科理解了王中良的良苦用心,开始积极配合王中良进行皮影艺术的宣传工作。此后,王中良借助开业、婚礼庆典等契机,让其登台展演。这一崭新、时髦的庆典形式,收到了良好的轰动效应,为民间艺人开拓了一条既能展示技艺,又能赚点工钱养家糊口的新路子。
王中良还借助全民迎奥运的潮流,创作了45分钟的神话皮影戏《五福娃诞生记》,先后在市驻地和山亭区巡演几十场次,观众达数万人。吸引了中山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和枣庄学院的学生,将其作为课外研究内容并多次专程考察研究。台北媒体也闻讯专访。青岛百年老院江宁会馆诚邀演出五天为“五一”黄金周助兴,使之得以登上大雅之堂。
曾经风靡几十年的鲁南大鼓说唱艺术,近年来大有湮灭之势。为了抢救这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王中良登门拜访艺人褚思全,将其已经发霉腐败的大鼓从墙角搬上舞台,指导其“旧瓶装新酒”,以古老的艺术形式,宣传社会新风。目前,山花皮影、鲁南大鼓已落户台儿庄古城,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们的喜爱。洛坊泥塑也悄然走进了上海世博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瑰宝,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了枣庄民间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全方位挖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王中良组织了60多名民间艺人,组建了“枣庄轩缘民间艺术团”。民间艺术团的成立,为拯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岁月善待用心人 坚持就会赢
今年初,《梦回台儿庄》民俗专题片开拍,《梦》片的艺术顾问中国民俗专家王善民多次找到王忠良,磋商邀请枣庄轩辕民间艺术团成员参与《梦》片的拍摄,王中良兴奋不已,积极组织民间艺人协助拍摄工作。拖着病残的身体到处寻找场景、准备道具、组织观众。按照剧本要求,一丝不苟的拍摄琴书、大鼓、皮影、渔鼓等镜头。王善民感激地说:“中良弟,你为《梦》片的拍摄帮了大忙,谢谢你!”。王中良高兴地回答道:“为了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的复兴,为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这张靓丽名片,值得!”此后,枣庄轩辕民间艺术团的成员们先后协助《印象鲁南》剧组拍摄了唢呐春秋、大鼓艺人、石雕艺人等四集专题,为宣传枣庄民间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十几年来,王中良行程6万多公里,倾尽所有积蓄,抢救民间非物质文化。虽然其中有太多辛苦与付出,但是更多的是收获。2007年秋天,全国第四届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组委会向轩缘传媒发来了参展邀请函,王中良毅然带着石雕艺人孙晋亮、书法大师刘传民以及他们的作品,辗转来到了北京。当时,王中良自己带着仅有的积蓄一万五千元,交上参展费后,所剩无几。七天的展会他们吃的是盒饭,住的是地下室。但他们带去的作品和王中良执着弘扬民间文艺、民俗文化的精神,令与会专家、国外友人、艺术家们啧啧称赞。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民俗专家白庚胜同志握着王中良的手亲切地说;“你真了不起,民间艺人感谢你呐。”此次参展,孙晋亮被组委会授予“中国民间民俗艺术家”荣誉称号,孙晋亮的石雕也因此成为了人们争相收藏与馈赠的佳品。王中良也因此实现了帮助民间艺人实现“艺术脱贫”的梦想。
采访小记
王中良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当记者谈及此事时,王中良爽朗地笑了。“残疾人一般都没有个好身体,现在又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脏病,踉踉跄跄几十年也习惯啦。”记者又问道十几年你付出了那么多,而且不少人因你的付出有了收获,你有何感想?“做金钱的奴隶会堕落,做精神的使者最高尚,我可是精神的富翁,智慧的强者。”王中良这样解释。
是呀,王忠良的行为我们虽不能说有多伟大,但是,作为一名残疾人对民间艺术的执着追求,在挖掘、整理、传承濒临失传和灭绝的民间文艺、民俗文化中,在传播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的贡献,是令人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