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滕州 > 房产家居 > 装修

京城楼市初现抛售现象 次新房供应比例上升5%   

发布日期: 2012-06-07 来源:中新网 编辑:滕州大众网

       

      10月27日,家住朝阳区的孙先生把自己三年前买的两套房产在一家中介门店里挂牌。“本想等到明年,但现在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太大了,一会儿一个政策,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先抛出两套房子吧”,孙先生共有五套房,除了一套自己居住外,其他四套均为投资。

      孙先生去中介挂牌的这一天,赶巧是央行房贷新政出台“满月”的日子。记者从链家、信一天等多家中介公司了解到,自10月上旬开始,建筑年代在5年以内的“次新房”放量明显上涨。业内人士认为,经过一个月的政策消化期,房贷新政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不少像孙先生这样的投资者为了规避政策风险,纷纷开始出售手中的房源,从而导致市场上形成次新房放量小高潮。不过,与此相对应的是,消费者的观望情绪依然浓厚,成交量并没有明显增加。

      中介统计10月“次新房”多了一成半

      据链家地产统计,10月份次新房放量环比9月份上涨了15.1%,比重占到了总房源的52.2%,环比9月份上涨了2.4个百分点,比七月份更是上涨了4.2个百分点,而放量明显上涨的区域包括朝青、燕莎、劲松、奥运村等区域,环比涨幅均在20%左右。

      信一天不动产统计同样显示出次新房集中挂牌入市的现象,10月份,二手次新房的挂牌量达到3752套,环比上涨了4.7%,同比上涨了23.5%。

      链家地产副总经理金育松分析认为,目前房产市场上的“次新房”建筑年代多在2000年以后,不少地方的房价在两三年之间相比购房之初的价格至少上涨了1倍,这对于当时购买新房的投资者而言,其投资收益已经非常丰厚,而面对2008年1月1日执行新利率日期的临近,今年年内五次加息增加了的累计房贷成本支出,即将计入实际的成本支出当中,使得部分投资者开始出售房产进行“解套”变现。

      政策风险增加令投资者套现

      记者联系到孙先生时,他刚于前一天把两套投资的房产挂牌出售。孙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本想2008年再卖,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可是9月末出台的央行新政让他坐不住了,“提高贷款首付和贷款利率的翻倍,买房的人就不会像以前那么多了,房子出手的周期就会延长了”。就在孙先生犹豫不决的时候,又传出了政府要征收“物业税”的消息,这样孙先生更加措手不及,急忙将自己的两套房子推向了市场。孙先生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太大了,一会儿一个政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先抛出两套房子。”

      链家地产为“孙先生们”算了一笔账,以贷款50万,年限30年为例,年内五次加息后五年以上贷款利率由3月18日的7.11%上涨到9月14日的7.83%,按照等额本息、优惠利率计算,每月还款额度由3011.65元上涨到3211.55元,明年1月1日以后每月增加的199.9元将要计入实际的支出。

      金育松还认为,除了加息的实际影响外,加息和房贷上涨传递出政策风险的信号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心理,再加上物业税出台的预期,直接促使投资型购房者转手出售的意愿加强,投资者权衡利弊,开始释放房源,推动10月“次新房”放量再度上涨。

      成交量未涨市场仍在观望

      尽管投资者开始释放手中的房源,市场上次新房供应量明显增加,但是消费者却并不“买账”。几家中介公司的统计均显示,次新房成交量没有很明显的变化。

      在10月27-28日北京市第26届房交会上,链家地产进行了一次关于房贷新政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房贷新政的颁布促使35.1%的首次置业消费者和53.6%的第二次贷款买房者采取暂缓购房的观望做法。

      链家地产市场研发中心认为,在目前这种市场状况下,一方面高涨的房价和频频的加息加重了普通消费者的购买负担,另一方面房产调控的政策出台密集,更多的消费者看好政策的调控力,因此消费者的观望情绪依然较浓。(杨娟娟)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