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纪行:长江源头第一桥——长江源特大桥" /> 青藏铁路纪行:长江源头第一桥——长江源特大桥" />

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青藏铁路纪行:长江源头第一桥——长江源特大桥

    2002-09-19 12:00:00作者: 党周 蔡晖 拉巴次仁王圣志 吕雪莉来源: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来到了被称作长江源头的沱沱河。刚下过雪,网状的水流十分宽阔,奔流的河水在夕阳下闪烁着耀眼的光。

  站在江泽民总书记题字的“长江源”碑前遥望沱沱河,只见一根根桥墩静静地伫立在河水之中。清澈的水流穿过桥墩逐渐汇集,向下游流去。这里即将架起的就是长江源头的第一座大桥,长江源特大桥。

  长江源大桥全长1389.6米,共有42孔,跨过约1300米的宽阔河床。桥址所在的沱沱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腹部的大河融区,兼有冻土及融区的双重特性,给施工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局指挥部书记沈勇告诉我们,从去年11月24日开工以来,长江源大桥的施工进展十分顺利,其中176根钻孔桩已经全部完成。全部墩台身预计将在9月20日完成,比工期要求的2003年7月30日提早了300多天。

  “在大桥建设中,我们讲速度,更重视质量,”沈勇说。目前全桥钻孔桩已有164根经过了无损检测,合格率达到了100%。他告诉我们,为了减少对冻土的扰动,他们在施工中使用旋挖钻机,又采取了“快速开挖,快速施工”的原则。每年春天河中冰层融化,形成巨大的冰排冲击桥墩,向下游流去。为了防止桥墩在冲撞中受损,他们还把桥墩墩身的迎水面用1厘米的厚钢板包起来,做成了破冰凌。

  中铁三局时刻关心着在海拔4500米、气候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工地施工的职工们,建立了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让职工们吃好住;配置起了可靠的医疗保障设施,设立了三级医疗救护站。“有一次,一个工人被检查出血压过高。我们把他送下去,他自己又偷偷跑了回来。经我们劝说之后,他最终才同意离开。”沈勇说。“我们都很钦佩他的精神,但我们绝不会让职工牺牲自己的健康建造大桥。”

  在长江源头施工,最令人关注是环保问题。中铁三局采取了各种措施,保护这里的环境不被污染。“家住长江尾,来到长江头。保护长江源,就是保护家乡水。”一位来自长江下游的职工这样表明心迹。“钻孔桩施工中产生的泥浆,我们都要进行二次沉淀处理,严禁将未沉淀的泥浆直接排入河中,”沈勇对我们说。“沉淀池析出的水,我们用于路基施工和便道洒水。而其它废料、废渣之类也都要集中弃置到青藏公路废弃的取土坑里,加以平整。”至于爱护当地植被、不惊扰野生动物等,更是职工们人人遵循的准则。

  “这是长江源头的第一座大桥,” 沈勇说道。“我们要让它在施工速度和工程质量等各方面都成为青藏铁路施工线上的第一桥。”
 

责任编辑:dg2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