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点评今年诺贝尔科学奖" /> 中国专家点评今年诺贝尔科学奖" />

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中国专家点评今年诺贝尔科学奖

    2002-10-10 12:00:00作者: 来源:SRC-86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分别于本月7日、8日和9日揭晓,新华社记者分别就这些获奖领域的研究成果采访了有关中国专家。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律。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翟中和认为,这两项成果在理论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获得诺贝尔奖是“理所当然”的。

    翟中和说,此次三位获奖科学家的最大贡献就是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和一般性衰老死亡区分开来,证明了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必然性;其次,通过对线虫的研究将基因分析与细胞的分裂、分化以及器官的发育联系起来,提出在器官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是由一系列基因控制的。另外,“程序性细胞死亡”机理为艾滋病、肿瘤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寻找新方法的可能,将在人类战胜疾病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和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因“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科院院士、粒子物理与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解释道,戴维斯的贡献在于利用他的新型探测器首次捕获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而小柴昌俊利用位于日本神冈町地下的中微子探测装置探测到的一次遥远超新星爆发过程中释放出的中微子,进一步证实了戴维斯的测试结果。两人的研究成果不仅导致了“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也为科学家们在中微子有无质量和中微子振荡现象等方面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科研领域。

    何院士认为,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宇宙中微子探测”方面的成就,将使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得到进一步重视,积极推动国内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

    与此同时,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李惕碚在接受采访时说:“三位科学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而得奖,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全新的方法开辟了天体物理学的新领域。”以贾科尼的“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为例,过去人们一直只能用天文望远镜对宇宙进行观测,贾科尼的发现为人类观测宇宙寻找到了新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对揭开暗物质和黑洞等宇宙之谜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也成为研究物理领域其它诸多问题的有益借鉴。从这一点上讲,这次物理学奖的授予不但对奖项得主的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物理学界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发明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法”的美国科学家约翰·分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发明“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法”的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荣获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卞则梁就此对记者发表评论说,以前生物学界无法对DNA和蛋白质这样的生物大分子结构进行准确测量,这次获奖的“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法”不仅可以准确测量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而且可以进一步揭示各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构成和“DNA”分子内核糖核酸的构成及序列结构。这对人类疾病治疗方面的意义重大。

    另外,卞则梁认为此次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大大促进了化学界和生物学界的学科交叉,使化学领域的一些分析方法,如质谱分析法和核磁共振法在生物领域得到很好的利用,这对生物领域分子结构的测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panxinhong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