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四水库调水调沙试验成功 1.2亿吨泥沙入海" /> 黄河四水库调水调沙试验成功 1.2亿吨泥沙入海" />

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黄河四水库调水调沙试验成功 1.2亿吨泥沙入海

    2003-10-20 12:00:00作者: 来源:

小浪底水库在本次调水调沙试验中高水位运行

黄河水利委员会举行调水调沙试验新闻发布会

  中广网郑州10月20日消息(记者任磊萍)记者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获悉:继去年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之后,今年汛期,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更大空间尺度的调水调沙试验,并获得成功。12天试验期内,通过四座干支流水库的科学调度,利用洪水输送泥沙1﹒207亿吨。

  调水调沙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之一,即通过骨干水库的调节,改变黄河“水少沙多,水沙时空分布不均衡,易于造成河道淤积”的自然状态,使出库泥沙与含沙量适应河道的输沙能力,最大限度地把泥沙输送入海,减少在河道中的淤积,达到最佳输沙效果。2002年7月,经过精密筹划,黄河进行了首次调水调沙试验并获得成功。

  今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洪水实现黄河减淤的综合目标。根据水文预报,9月5日以后,黄河山陕区间、泾渭河、三花间将有一次大的降水过程,预计9月8日小浪底库水位将达到汛限水位248米。为了确保下游防洪安全、水库运用安全和实现减淤的目标,经国家防总批复,黄河防总结合小浪底水库防洪预泄实施了小浪底、陆浑、故县、三门峡四库水沙联合调度的调水调沙试验。

  此次调水调沙试验从9月6日9时开始,到9月18日18时30分结束,共历时12.4天。根据制定的2003年黄河调水调沙调度预案和当时的水情、工情,黄河防总制定了“03.9”洪水四库水沙联合调度(调水调沙)预案,通过前期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和实体模型试验,将本次调水调沙试验花园口站调控指标确定为:平均流量为2400立方米每秒,平均含沙量为30千克每立方米。

  黄河防总办公室主任廖义伟介绍说,此次调水调沙试验可以概括为十四个字:即“无控区清水负载,小浪底补水配沙”。具体地讲,通过故县、陆浑水库削洪错峰,控制小浪底水库以下伊洛、沁河低含沙洪水不超过花园口站2600立方米每秒,对下游河槽过洪能力进行检验,在小花间洪水错峰后,调度小浪底水库及时将上游高含沙洪水的泥沙带出,始终控制花园口平均流量为2400立方米每秒,平均含沙量为30 千克每立方米,实现防洪与减淤的双重目标。廖义伟告诉记者,与去年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相比,此次调水调水试验的难度在于,调度小浪底、故县、陆浑、三门峡四库具有较大空间距离,洪水传播在时间与河床边界条件下差异很大,天气形势又在不断变化,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如何保证小花间清水与小浪底水库下泄的高含沙量水流进行水沙的准确“对接”。从实践结果看,这一目标基本实现。

  在试验过程中,采取了陆浑水库适时调控,故县水库控泄运用,稳定小花间洪水过程、以小浪底水库的实时水沙调控,稳定花园口站的水沙过程的调度方式。同时,小浪底水库进行了明流洞、排沙洞和机组多种孔洞组合方式的出库流量和含沙量指标的试验。为做到精细调度,在6天河道水量预估的基础上,实施了以4小时为一个时段小花间36小时流量过程滚动预报。对小浪底水库实行4小时一个时段,每次两段制的平均流量、平均含沙量的实时调度。  

  此次调水调沙试验还同时借助异重流排沙和浑水水库排沙,达到了小浪底水库拦粗沙排细沙,以利于下游输沙入海的目的。监测数据表明,小浪底水库下泄水量18.25亿立方米,沙量0.74亿吨;利津站水量27.19亿立方米, 沙量1.207亿吨。下游主要测验断面同流量时水位降低,主槽过洪能力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增幅一般在100—400 立方米每秒。  

  黄河防总专家指出,今年的调水调沙试验是在结合防洪预泄及多目标调度中进行的,这说明在今后的四库联调中结合多目标的实现相机进行调水调沙是可行的,这也是今后水库调度的基本模式,这次调水调沙试验为今后实施多目标调度,兼顾各方面效益积累了新的经验。

  这次有效利用小花间伊洛河的清水,与小浪底水库下泄的高含沙量水流在花园口进行水沙“对接”的调度过程使四库联合调度、水文滚动预报、水情和调度交互会商、区间加沙预估、水沙调算和小浪底水库各孔洞组合调控等多方面技术水平得到了实践和提高,为将来调水调沙进行水沙精细调度积累了经验,并进一步深化了对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和黄河水沙规律的认识。  

黄河水调局张工向记者介绍黄河来水情况

  专家最后指出,这次调水调沙试验使得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得到进一步恢复,这对提高黄河下游河道过流能力、减轻“二级悬河”加剧的趋势,是十分有利的。实践再次说明,维持河道的生命力,保证一定的输沙水量是十分必要的,这更坚定了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专家同时呼吁:合理使用黄河水资源,尽快形成节水型社会,给黄河留有维持生命的基本水量,以保证黄河永久造福于中华民族。

责任编辑:Ray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