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院士称号 中科院院士选举七大冷思考" /> 如何看待院士称号 中科院院士选举七大冷思考" />

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如何看待院士称号 中科院院士选举七大冷思考

    2003-11-25 00:00:00作者: 来源:SRC-7

    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日前结束,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23日下午宣布,58名科技工作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年新当选的院士中,有两名37岁的年轻院士,其中一位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从事进化生物学与保护遗传学研究的张亚平,另一位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卢柯。这
反映出院士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我们在为58名科技人员当选院士高兴之余,难免也会为此冷静思考一番。

    ●冷思考一:选举过程过于复杂

    一般的院士申报过程要过五道关:以大学申请为例,经学校——教育部——学部——开会选举——上报有关部门五级审批,耗时耗力不说,对于长期致力于一线科研的科技人员来说实在是一种精力的浪费。中科院数理学部陈希孺院士建议,在保证候选人质量的前提下,使过程简单一些,这样可以节约很多人力和精力。

    ●冷思考二:选举周期能否加长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过快的选举频率与科学的冷静与理性相矛盾。当然,如果申报间隔的时间太长也不一定就好,到底多长时间增选一次需要客观考虑。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郑哲敏院士认为,在选举周期较短的情况下,科研成果的“含金量”难以保证。

    ●冷思考三:院士年轻有利有弊

    据了解,在院士选举历史上,三十几岁当选院士也有先例,除1955年黄昆36岁当选院士后,张亚平应该是最年轻的院士了。郑哲敏院士无不担忧地说,太早达到科学巅峰,对今后的成长不利,过多参与社会活动,对以后出成果不利,院士应该强调的是对过去的总结,而不能当成对未来工作的激励。他建议上限不受限制,下限希望不要太年轻。

    ●冷思考四:基础研究投入不够

    以美国为例,一般3至4人申请就会有1人申请到资金,而且资助额度还很大;而在国内6至7人当中,只有1个人申请成功,成功率低不说,资助额度小得难以与国外相比。陈佳洱院士呼吁,从这次院士选举中,明显感觉到国家对基础性研究投入还有待提高。

    ●冷思考五:院士数量可再少些

    郑哲敏院士认为,院士人数可以再少一些。我国两院院士目前已经突破1300人,成为全国性的大团体。与庞大的院士数量成鲜明对比的是,1998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世界第13位,到2002年已降至第25位;中国科技三大奖之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已连续六年空缺,国家自然科学奖则四年空缺。

    ●冷思考六:年龄是否该有上限

    郑哲敏院士讲,通常情况下,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年龄上限在65岁,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年龄上限在70多岁,我们可以在年龄的限制问题上放宽一些,院士称号是对过去科学贡献的总结,只要这个学者有足够的成果,年龄再大也是值得表彰的。

    ●冷思考七:如何看待院士称号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选举章程第一条规定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专家们认为,各科学家们对“院士”这一荣誉称号要看得淡一些,全社会也不要把这个称号看得太重。晨报记者 梁娜    选举档案

    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日前结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瑜院士介绍说,新当选的58名院士隶属于7个部委和3个省区,其中教育部20人,中国科学院25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3人,卫生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石油天然气石油公司、海南省、山西省各1人,香港特别行政区4人;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37岁,平均年龄为58.86岁,其中60岁(含)以下28人,占48.28%,50岁以下的12人,占20.7%。    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688人,平均年龄72.1岁(不含资深院士则为67.5岁),其中60岁以下的68人,占9.9%,50岁以下的27人,占3.9%。
 

责任编辑:bear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