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大众网12月16日讯(通讯员 李书峰 段本龙 报道)为使大学生村干部能够真正走进农村,更快适应农村,更好服务农村,大坞镇党委以培养管理为工作重点,结合农村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干部培养管理的新手段、新方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提高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积极引导他们在基层锻炼成长。
强化教育,提高整体素质。针对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因对农村情况不熟悉而导致扎根农村工作信心不足的实际,大坞镇党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政策理论培训。先后于今年三月份和六月份,举办了两期大学生村干部思想教育培训班,并进行了理论考试,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理论水平。二是深入基层学技取经。聘请了11位农村老干部对全镇11名大学生村干部实行一对一帮带,重点向他们传授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坚定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信念,强化他们为民服务意识。三是参加实践提升技能。建立大学生村干部联系重点工程、基地和农户的“1+3”联系制度,让每一位大学生村干部联系一项重点工程(重点工作),联系一个农业特色基地或合作社,联系一户种植大户或农户,加强实践锻炼。
深入调研,理清发展思路。为帮助大学生村干部尽快适应农村工作,提高农村工作实际水平,镇党委坚持早压担子,早成才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目标,要求每位大学生村干部每周必须有4天时间到村积极参与村级各项事务,走访党员群众,了解农村实际情况,使之迅速熟悉农村一线工作;每月必须做到“四个一”,即:制定一份本月工作计划、写出一份不低于2000字的调查报告、独立完成村级安排的一份工作、帮助村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同时,安排大学生村干部与不同条线的村干部跟班学习,学习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技巧,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问题,讨论发展思路,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的认识,激发在农村干事的热情,增强了在农村扎根的信心。
悉心关怀,优化工作环境。一是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在全面落实上级党委待遇政策的基础上,从衣食住行等生活上的细节入手,拨出专项资金为11位大学生村干部配齐了棉被、床单、蚊帐、脸盆、餐具等基本的生活用品,并在及时、足额发放工资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发放了30元的驻村误餐补贴。同时,要求村级安排好食宿,尽力为大学生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确保他们生活舒适、队伍稳定、工作安心。二是思想上给予关心。镇领导及镇组织部门同志多次到村看望大学生村干部,与其谈心交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和培育,帮助其了解镇情和村情,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使他们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为入村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在政治上给予关注。对政治素质好、发展潜力大、工作实绩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大学生村官,除积极建议市委重点培养之外,还把他们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今年以来,结合公推直选入党积极分子活动,通过宣传引导,5名非中共党员的大学生村干部被推进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2名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让他们少了后顾之忧,多了冲天干劲。
强化管理,促其健康成长。一是建章立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工作目标制度、生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参与村级决策制度等,,把对“村官”的管理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强化跟踪管理。明确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负责对他们跟踪指导,同时确定挂职村的支部书记为传、帮、带责任人,对他们的工作实行面对面的点评,手把手地示范,让他们在参与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完成各项任务中积累经验,增强本领。同时,镇督查科将通过不定期的走访,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跟踪了解大学生村干部的思想、工作等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督促指导。三是严格考核。对他们承担的工作,实行每月一点评,每季度一总评,每半年对每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独立工作的水平以及村级干部群众对他们的评价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并对考核情况逐一谈话反馈。对表现突出的,是预备党员的可优先予以转正;其他人员可直接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对表现差、不适应的,派人帮助查不足、找原因,促其适应农村工作。目前,对一名因工作不力的村官进行了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