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内容 > 创建森林城市

枣庄召开动员大会力争4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2012-02-16 12:29:00作者: 来源:

枣庄召开动员大会力争4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大众网枣庄2月16日讯 (记者 张环泽) 昨天上午,枣庄市委、市政府在新城会展中心召开今年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作会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力争4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市、区、乡、村领导和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枣庄电视台还作了直播。
    枣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伟主持并讲话;枣庄市委副书记张术平作动员报告。
    根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有关要求,枣庄市创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水岸和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80%以上;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0%以上;农民涉林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公众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0%以上,努力实现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带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促进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城市形象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省林业局副局长辛福智宣读了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关于对枣庄市申请创建国家森林城的复函。复函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和推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国家林业局对枣庄市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给予充分肯定,希望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省林业局局长贾崇福与枣庄市长张术平分别代表省林业局和枣庄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共建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协议。
    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董沂峰,山亭区委书记王常胜作了表态发言。
    大会表彰了先进,枣庄市委、市政府决定授予滕州市政府等50个单位为全市林业先进工作集体;给予程春常等10人记二等功,给予孟祥磊等25人记三等功奖励,给予张铁耀等55人嘉奖奖励。
    贾崇福在讲话中对枣庄的森林绿化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枣庄现在有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这在全国是最多的。希望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继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省林业局将全力支持枣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林业局宣传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程红讲话,对枣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给予高度评价,枣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推进资源城市转型,实现绿色增长的重大举措;是满足市民要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他希望创城要坚持一些理念:要循序渐进,反对大树进城,不搞“一夜成林”;造林树种要本地化、森林绿地配置要多样化、后期管理要自然化等。
    枣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有利条件:工作基础比较厚实。目前,全市林木覆盖面积已达到19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4平方米;全市成为全国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最多的地级市,已经创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两个区(市)创建成为“国家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从气候条件看,枣庄地处南北过渡带,年均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是我省降水量最充沛的地区之一;年均气温14度左右,许多南北方树种都可以在这里存活下去;从地理条件看,枣庄低山、丘陵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4.6%,洼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8.8%。境内共河道25条,水资源总量为10.7亿立方米,非常适宜进行造林绿化和湿地建设。
    张术平在动员报告中强调,全市要着力抓好“六大绿化工程”,大幅度增加造林绿化面积,全面提升绿化景观效果:
    一是要突出抓好道路绿化工程。要以京沪高铁、京台及枣临等高速公路、104及206等国省干道、旅游道路、县乡道路为重点,抓好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建设,构建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森林通道。全市县乡以上道路两侧,原则上要建成5至10米宽的绿色通道。到2015年,现在县乡道路和新建道路绿化率要达到90%以上。
    二是要突出抓好城市绿化工程。枣庄中心城区及各区(市)驻地,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点区域。各区(市)驻地,目前还存在较大差距。到2015年,市及各区(市)驻地绿化覆盖率都要达到40%以上,分别建成1000亩、500亩以上的森林公园或植物园,街道、社区形成林荫覆盖,城市周边建成环城林带,城区之间形成生态廊道,努力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实现林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
    三是突出抓好水系绿化工程。对境内所有河流、干渠两侧和水库四周,建设30至100米宽的护岸林、护坡林、水源涵养林。
    四是突出抓好荒山绿化工程。全市现有有待绿化的荒山、疏林地和高坡地30余万亩,要集中力量突破。荒山绿化,以侧柏、松树、黄栌、栾树等本地树种为主;山坡地绿化,以经济林木为主。到2015年,要基本完成主要荒山的造林、补植任务。
    五是突出抓好平原绿化工程。以高铁及交通干道沿线区域为重点,抓好平原农区绿化,建设网格不大于20公顷的林网。到2015年,新增农田林网面积40万亩,总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适宜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
    六是突出抓好镇村绿化工程。因地制宜搞好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四旁”绿化,创建一批生态文明镇。到2015年,乡镇驻地及所有村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以上,建成宽度100米上的环镇林带和宽度50米以上的围村林。
    陈伟指出,要从建设“幸福新枣庄”的战略高度认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也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重要内容。枣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既有许多采煤塌陷地的“伤疤”,也有传统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种植更多的树木绿化荒山,建设更多的湿地抹平“伤疤”,打造一座“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的森林城市,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活环境,让青山绿水长在、秀美与发展共赢。
    陈伟强调,要努力提高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坚持用科学的规划引领。要突出“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特色,抓紧编制我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注重城市森林建设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小城镇发展详规紧密衔接。规划是“红线”,不能改变、不能突破;生态是“绿线”,规划到哪里,绿化就要覆盖到哪里。各区(市)要围绕各自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规划。要把植树造林与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形成城市与森林相依存、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辉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森林建设格局。规划是纲性的,要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枣庄组团式城市的特点结合起来,各组团之间,老城和新城、东部组团和西部组团之间,要用刚性规划进行生态隔离,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和绿色屏障。要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枣庄的森林、水系和湿地等特色资源紧紧结合。要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枣庄城市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结合起来,这些结合既是我们创城的特殊发展空间,又是我们创城的特殊动力。要把我市被列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发挥好,使之成为创城的强大动力。要将我市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城市转型产业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园的过程,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过程一起规划,充分考虑。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推进。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创城水平高低取决于我们理念的高低。要用本地化、多样化、自然化的“三化”理念,规划、投资、管理三位一体的理念,科学持续建设、循序渐进、相依相容的理念指导创城工作。要坚持重点突破。突出抓好京沪高铁、高速公路、国省道、城区主干道两侧绿化带建设;突出抓好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出入口的造林绿化;突出抓好市民休闲绿岛、小绿地、小公园建设;突出抓好塌陷地治理,建设更多的湿地公园,打造生态湿地之乡。特别要突出抓好荒山绿化,发展林果经济,不仅要把荒山变青山,更要变“金山”。要坚持循序渐进。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切忌急功近利,防止“一夜成林”。要因地制宜,在一些关键区域、旅游景区可以栽植观赏性价值高的景观树种,其他地方要本着经济、实用、扩面的原则,多栽植乡土树种。要坚持城乡一体。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融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绿化“大新城”,把鲁南“门户城市”打造成为京沪高铁沿线的宜居家园。结合中心镇、重点镇建设,实施生态乡村绿化工程,努力再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要坚持用科学的机制保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金整合、多方联创”的原则,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市场多元化投入,广泛聚集人力、财力、物力,借力加快创建步伐。
    陈伟强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当前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对各级党员干部执行力、创造力的现实考验。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让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让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成为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的幸福工程。
枣庄市政协主席邓滕生,市政府特邀咨询张志明,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蒋英建,市委副书记梁宪廷等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附:
    中共枣庄市委 枣庄市人民政府
    关于表彰全市林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2012年2月14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林业改革与发展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有害生物。防控和森林防火工作,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匿建设,努力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加快城市转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弘扬艰苦奋斗、干事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热情,推动全市现代林业健康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授予滕州市政府等50个单位为全市林业工作先进集体;给予程春常等10名同志记二等功奖励,给予孟祥磊等25名同志记三等功奖励,给予张铁耀等55名同志嘉奖奖励。
    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为全市林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建设,“幸福新枣庄”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市林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一、先进集体


    滕州市(7个)


    滕州市人民政府
    滕州市林业局
    滕州市龙泉街道党委、办事处
    滕州市木石镇党委、政府
    滕州市姜屯镇党委、政府
    滕州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山东鑫迪家居装饰有限公司
    薛城区(4个)


    薛城区财政局
    薛城区林业局
    薛城区常庄镇党委、政府
    薛城区沙沟镇党委、政府
    山亭区(6个)


    山亭区人民政府
    山亭区林业局
    山亭区财政局
    山亭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
    山亭区国有徐庄林场
    山亭区西集镇党委、政府
    市中区(4个)


    市中区人民政府
    市中区光明路街道党委、办事处
    市中区孟庄镇党委、政府
    市中区永安乡党委、政府
    峄城区(4个)


    峄城区人民政府
    峄城区阴平镇党委、政府
    峄城区古邵镇党委、政府
    峄城区榴园镇党委、政府
    台儿庄区(4个)


    台儿庄区人民政府
    台儿庄区邳庄镇党委、政府
    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党委、政府
    台儿庄区泥沟镇党委、政府
    枣庄高新区(1个)


    枣庄高新区管委会

    市直部门、单位(20个)


    市委办公室
    市委组织部
    市委宣传部
    市委农村工作小组办公室
    市人大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市政协办公室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监察局
    市财政局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国土资源局
    市住房和城市建设局
    市公路局
    市林业局
    市安监局
    枣庄军分区后勤部
    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十里泉发电厂

 

    二、先进个人


    二等功(10名)
    滕州市(2名)
    程春常   侯化洋
    薛城区(1名)
    朱其增
    山亭区(2名)
    韩建斗   郗涛勇
    市中区(1名)
    孙天峰
    峄城区(1名)
    贾传科
    台儿庄区(1名)
    马明光
    市直(2名)
    盖云  张长普

 

    三等功(25名)
    滕州市(3名)
    孟祥磊 刘新 王霞
    薛城区(3名)
    李利萍 曹保营 单忠
    山亭区(3名)
    李凤华 张忠文 张文昌
    市中区(3名)
    杜延春 李云飞 胡宝刚
    峄城区(3名)
    任思伦 徐鹏 秦栋
    台儿庄区(3名)
    孙启飞 孟海军 左建辉
    枣庄高新区(1名)
    李桂葆
    市直(6名)
    马润之 孙清泉 孙式灵 米刚 陈超 孔祥东


    嘉奖(55名)
    滕州市(9名)
    张铁耀 马兆国 龙敦香 刘晋军 朱东奇 李树森 杨位学 钟家贺 孙延涛
    薛城区(6名)
    李中军 白连刚 陈克永 殷懿训 靳永 张长席
    山亭区(9名)
    李峰 张永龙 宋兆蕊 张玉梅 张平 苗敬法 夏学文 侯化强 费文忠
    市中区(6名)
    郭延玲 颜慧 李建忠 周长付 殷昭海 王亮 
    峄城区(6名)
    刘金勇 姬明 孟彬 栗峰 訾晋华 赵俊法
    台儿庄区(6名)
    王永清 李成明 刘涛 耿涛 张保领 高文彬 
    枣庄高新区(2名)
    陈翱 彭海荣
    市直(11名)
    李军 潘全届 郑然 赵元伦 甘宜伟 李肖 单森 吴秀华 邓延海 孙华 李东雷

责任编辑:张秋峰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