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租间房、校旁安个家 济南“陪读族”调查  

发布日期: 2004-04-20 00:00来源: SRC-71 编辑:wyf

         租间房,支张床,校旁安个家,锅碗瓢盆响,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陪读书郎————“陪读族”,这个几年前还多用在出国留学
    生亲人身上的新名词,如今在济南市成为另一个特殊群体的代名词。
    越来越多的中学尤其是重点高中周围,陪着孩子读书的家长越聚越多、
    渐成气候。
      日前,记者走进了历城二中旁边的历城区董家村,虽然村子不大,
    但随着附近的历城二中高考升学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陪读家长成了
    董家村的“临时村民”,具体数字没人统计过,有人说有几十位,有
    人说早就上百了,反正这里的房子是越来越难租到了。
      个例调查姬阿姨的苦恼
      自从去年10月份来董家村给儿子小川陪读,来自华山镇的姬阿姨
    就一直生活在老伴和儿子的夹缝中,让她苦恼不已。
      去年10月,本来学习很好的小川成绩下降,老师说是贪玩造成的,
    姬阿姨吓坏了。小川对母亲说:“妈,你跟我上学去吧,你在旁边看
    着我,我就不玩了。”儿子发了话,姬阿姨把老伴扔在家里就跟儿子
    来了:“儿子说让我来,我要是不来,我这后半辈子就得一直后悔,
    还落个埋怨。”
      姬阿姨租的屋子只有15平方米,每月租金80元,里面摆上两张床、
    一张书桌、一个饭桌加一个蜂窝煤炉子,就再也放不下什么东西了。
      虽然儿子这边安心了,但家里的老伴又让姬阿姨悬上了心。老伴
    退休后在镇上看大门,如今一日三餐变成了两餐。姬阿姨心疼老伴,
    两星期往家跑一趟,给老伴洗洗衣服做点吃的,每次她回去,老伴都
    拉着她的手说:“你一回来,这日子咋就过得这么快呢。”
      “他爸爸现在这个惨呀,过完春节我走的时候,给他切了10斤肉,
    光面就和了一大盆,全包成水饺,冻到冰箱里,可正月没过完,他爸
    爸就把这些水饺全吃光了。他天天就着晒好的萝卜干咸菜吃水饺,给
    他买的菜一动没动,都发臭了。我说你不能这样,他说,‘我一个人
    过,做个啥劲呀。’”姬阿姨很伤感。
      但姬阿姨又挺知足,房东家住着四个学生,其中有一个父母想陪
    读都陪不了:“我们院里有个学生,父母都下岗了,他妈当保姆给人
    家带孩子,每次来看儿子都哭,说‘我管了别人的孩子,管不了自己
    的孩子。’我这家里还有点底,还能陪着他,挺好。”
      到了下午5点,当小川没有按时回到家时,姬阿姨就会一边嘟囔
    着可能是去吃食堂了,一边拿着板凳到学校门口去张望,一直等到儿
    子确实不会回来了,姬阿姨才会怏怏地回家,将儿子中午吃剩下的米
    饭炒炒,简单吃几口了事。
      群体素描一家人迁居乡下
      姬阿姨只是董家村众多陪读家长中的一个。
      董家村到底住着多少陪读家庭?没人说得清楚。记者到村里打听,
    几乎每个村民都先问上一句:“你找房子是伺候孩子吧?”————
    他们通常管陪读的叫“伺候孩子”,然后就会指着四周的邻居说:“
    这家有一户,那家住着两户,我家有一户,再前面还有……”
      “真说不上来是什么时候有的陪读家庭,反正这几年是越来越多
    了,不光村子里有,镇政府和旁边历城区纺织机械厂的宿舍楼上也住
    了不少,加起来得上百了吧。”历城二中对面董家镇教委的一位工作
    人员说。接着他叹了一口气:“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你到村子里
    转转就明白了。”
      董家村里,也有因不愿夫妻长期分居而全家陪读的。韩女士家就
    是这样,自从去年下岗后,韩女士就跑到董家村给儿子做“专职保姆”
    ,把丈夫一个人丢在家里。丈夫在某省属机关上班,刚开始时还是隔
    几天往董家镇跑一趟,后来就变成了天天跑。即使碰上刮风下雨,丈
    夫也宁愿冒雨转两班车折腾一个半小时过来,第二天一早六点多再赶
    回去。慢慢地,这里就比市区的“家”更像“家”了。再后来,两口
    子干脆把市区的房子一锁,把这边简单装修一下,开始居家过日子了。
      有村民说,这种“全家陪读”的并不止韩女士一家,韩女士住处
    前面的一户,除了孩子的父母,连爷爷奶奶都来了,四个人围着孩子
    转,一家人全迁居乡下了。在董家村,几乎所有陪读家庭必备一块手
    表、一只闹钟、一台小收音机。闹钟是为了叫醒孩子,手表是为了提
    醒父母无论干什么,都要在孩子放学前半个小时赶回家做饭。而收音
    机,则是家长们惟一的娱乐设施,无论家庭再富有,都不会把电视搬
    来,孩子上学去了就听会儿收音机,有的家长甚至孩子回来都不听,
    他们会捧着一本书说:“妈妈和你一样,没事就喜欢看书。”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陪读生活,那就是“单调”————摆设单
    调、精神单调、生活单调。陪读家庭大多是这样的,除了书桌、床和
    锅碗瓢盆,很难找到别的东西。而陪读家长们的生活,就是叫醒孩子、
    买菜、做饭、等待、再做饭、再等待……
      每天中午12点和下午5点,是历城二中门口最热闹的时候,虽然
    “家”近在咫尺,但不少家长还是坚持要去学校接孩子。到了12点半,
    董家村进入了一天最寂静的时刻,学生们开始午睡,家长们则警觉地
    盯着屋外,防止这会儿有人来打扰他们,记者就曾在一家采访时,中
    午12点半被准时请出屋外。
      陪读心态宁愿牺牲自己一切
      在董家村里,记者处处能感受到“一切为了孩子”的氛围。
      董家村里,最高兴的是惟一两个卖菜的小贩,他们的菜要比市区
    贵上几角钱,但很好卖,“有时候看着这些父母也够可怜的,有一个
    学生父母都下岗了,他妈来陪着他,每次买菜只给孩子买点肉,自己
    就买些白菜叶子。”一个商贩说。
      记者找到了这位只买菜叶的母亲,她并不愿意跟记者对话,只简
    单说了几句:“我要是有大学文凭,就不会这样。我和他爸爸是没有
    希望了,家里就指望他了。”
      董家村里,因为父母一方下岗来陪读的很多。这些40多岁的下岗
    父母在了解知识的重要性后,为了孩子将来不像自己这样为难,他们
    宁愿自己彻底牺牲,以换来孩子尽可能大的成功机会。
      还有为了孩子提前退休的,张女士就属于这一族。40岁的张女士
    看上去漂亮干练,家庭条件很好,和“全职保姆”似乎不搭边。张女
    士做“陪读家长”还不到一星期,原因是上高一的女儿小倩考高中时
    落下了睡不着觉的毛病,现在一个宿舍里八个人,小倩更睡不着了,
    一个学期下来瘦了好多。思前想后,事业心很强的张女士最终选择了
    “内退”:“虽然年纪不大,退下来挣钱也少了,但挣多少钱还不是
    为了她呀。以前我为了事业,和丈夫两地分居,孩子考高中也没顾上
    管她,心里一直觉得欠孩子的,现在我想明白了,什么也没有孩子重
    要。”“我来照顾孩子,她爸爸在那边挣钱,缺了哪边也不行啊。”
    这是不少陪读母亲的无奈。但她们没办法,如果没有一方上班提供金
    钱,陪读生活甚至孩子的学费都将无以为继。
      孩子心理考上大学全家幸福
      那些被遮蔽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想不到有的认为父母陪读是理所当然的。记者就曾听一位母亲说:
    “我这孩子没心没肺的,也没见他有什么压力。”这位母亲的声音里
    明显带着安慰,似乎在为自己陪读没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而庆幸。
      但更多的孩子则是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记者问小川:“妈妈陪你住在这里,压力大吗?”“没什么压力。
    ”简单一句话,小川就低下头不吱声,只专心逗房东家的狗,走时还
    冲着狗摆摆手:“拜拜——”
      “其实这孩子压力挺大的,虽然他不说。最近孩子考了六次试,
    历城区和济南市各模拟考了三次,他一共前进了20多名,真是使劲了。
    ”姬阿姨瞟着默不作声的小川说。
      “我真的适应不了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0点半睡觉的生活,再
    这样下去我就要疯了。后来看不少同学家里来人了,我也把妈妈叫来,
    但现在看她每天睡得比我还少,我更要疯了。我又希望她回去,但她
    不肯,说她回家会更睡不好。我真恨自己没有那些农村孩子坚强。”
    一名正在往“家”走的高三学生说。
      “妈妈来了,生活规律多了,吃得也好,但我老怕考不好会对不
    起妈妈。我对自己说:我考上大学就是我们家最大的幸福,我幸福了,
    他们才会幸福,我不幸福,我们家也不会幸福。”上高一的小倩小声
    说。
      记者在历城二中门口采访了几个高三学生,其中有两个坚决反对
    陪读,认为根本没必要,而更多的孩子则是默不作声,他们说:“陪
    不陪读无所谓,只要能考上大学。”
      (文中学生皆为化名)  
      本报记者 张洪波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