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扩招一年超一年 贪大求全成了院校通病  

发布日期: 2004-07-18 00:00来源: SRC-71 编辑:mfs

         今年暑假,山东经济学院2003级研究生张力珂留守校园,帮着导
    师做课题研究。谈到目前的学习生活状态,他是少数几个表示满意和
    幸运的在校研究生之一。“3个人分享一个导师的精力,要比十几个
    人分享幸运得多,无论做课题还是写论文,都会得到更多的照顾。”
    他说。
      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张维钧处长介绍说,文革初期,我国的研
    究生招生比例一直以年7%的比例增长。近年来,招生数量以每年20
    %至30%的比例递增。2000年,扩招比例达40%。近3年则达到30%
    左右,这使得去年全国硕士、博士生招生总数达到27万人,明年有可
    能达到40万人,2005年,全国在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将达到100万人。
      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水平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张维钧说,一
    方面,在校生骤增使导师的精力越来越匮乏。省外有的院校研究生师
    生比例甚至达到1:30,教学质量根本就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高
    校在急于弥补师资不足时,采取从内部培养新的导师的措施,难免使
    一部分尚不具备这一资格的人进入了导师队伍,致使导师队伍总体水
    平下降。
      对于研究生扩招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院校求全求大的现象,一些教
    育界人士颇有微词。采访中,绝大多数高校主任、博导们对此持相当
    否定的态度。他们呼吁有关部门恢复研究生教育的精英色彩面目。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机电系宋世军主任认为,当前研究生招生过热,
    与教育上对高校的办学经费划拨体制不无干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博
    士生在投入资金以及其他方面资源是不一致的。对高校而言,研究生、
    博士生教育回报高,“是块肥肉”。这种定位使得高校在办学中有着
    相互攀比的心理。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万森说,当前的高校有一个整齐划一
    的毛病,好像只有综合性、多学科大学才是学校的发展目标,缺乏内
    在的个性。他认为,不同的专业学科、学院层次在评价时应该有所区
    别。高校不应该一味地上学科、上层次为考研热,以及可能出现的“
    考博热”火上浇油。
      面对越来越升温的“考研热”
      及相关问题,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社会应该消除“学位”崇拜,
    将人才的评价体系真正转到以能力为主的标准上来。而高校更应该真
    正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将人才培养真正回归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
    来。
      本报记者 乔显佳 实习生 唐锋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